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

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开放式的教学渗透入平时的教学中去,已成为教师们关注的一个话题。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虽然说教师也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但对于学生总是希望他们能将知识点掌握得越牢固约好,因此,课堂中教师会对学生的常规有较高的要求,也就是以“收”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而现在恰恰相反,家长和社会都希望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学习,特别在于小学阶段,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一个全方位发展的学生。因此,现在的课堂教学也就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渐渐的向“放”发展了。

然而,要希望课堂教学形式能够达到最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就不能“乱”,而太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就无法实现现在所提出的“开放式的教学”这一主题。因此“放”与“收”是既矛盾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一对组合。如何处理好这其中的关系,把握好当中的分寸,都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来探索。

这里我所说的“放”是指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开放、课堂的教学方式开放。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因为,从世界的发展来看,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社会各界都关注着小学教育,关注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希望我们的课堂能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因此,教育界才会提出“开放式的教学”这一研究课题,希望借此来改善以往的“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枯燥的课堂教学形式。例如:在数学课上,老师往往会出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像一年级讲讲算算的教学中,教师时常会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条件或问题来补充一些条件或问题。改变了以往只要会做就可以的学习方式,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不光只会做题目,还要能够理解练习题的结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会审题。又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解题的方法,改变了以前只是单一的学术上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计算方法。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常识使用的教学方法。由于经常的让学生自我探究,所以课堂的形式也就比较活跃,小组之间的合作也比较多。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