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评价策略: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手段。评价主体包括师生之间、学生自己、生生之间、教师自己、主要评价学习效果、教学效果、教学是否恰当等。评价时必须及时、客观,使具有激励功能(催人深思、激人奋进)、诊断功能(对教学现状进行诊断、发现问题根源)和调控功能(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但评价时须注意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使学生贯通知识,将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自身的知识。

Ⅱ、从学生角度出发

1、兴趣激发策略:从学生角度看,学习的兴趣、动机、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结构状况、知识发展水平及能力倾向水平及能力倾向因素都对学业成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Maslow(1971)指出学习应以学习者为本,以兴趣为前提,以激发成就动机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感知、认识知识的过程中自我发展。即是说使外部驱动力转化为内部驱动力来发展学生自己。影响学生的动力因素主要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环节。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兴趣出发让学生出于个人需要积极主动地学习。

2、情感投入策略:即教师和学生彼此保持焦虑,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教学活动。人本主义论(humanism)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识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情感,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即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内外倾向性、焦虑程度等非智力因素,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如让外向型学生在讲台上角色扮演,口头问题等而后予以奖励,激发内向型学生的兴趣,从而协调好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3、协作探究策略:主要适用于五、六年级的学生,以合作理论和建构理论为依据,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探究。主要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思考方式、方法等。在这里,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去探究。这种问题解决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胜任感和成就感,开发潜力,这些对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