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通过认识文字与思考来理解文字,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一种智力活动。是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 常见的构段方式

自然段就是指在文章里提行,且前空两格为标志的一段文字。自然段中的句子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它们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句成段的,分析句子的关系,有利于理解段落的内容。

自然段中句子之间的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总分关系。 (总叙→分叙,分叙→总叙,总叙→分叙→总叙)阅读时抓住了中心句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如: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在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威尼斯小艇》)

这段话是按“总叙——分叙”形式构成的。全段是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内容(中心句)来叙述的。

2 并列关系。 文段围绕这一内容,从几个方面进行叙述,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并列的。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泄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入,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桂林山水》)

这两段话分别从“静,清,绿”和“奇,秀,险”写出了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3 递进关系。段落中的句子在意思上一层更进一层,或者是在范围上由小到大;或者是在程度上由轻到重。如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十三要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濺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面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飞夺泸定桥》)”

这段话分别写了“桥的险要”“河水湍急”“桥头被堵”“敌人猖狂”,层层深入,为衬托展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埋下了伏笔。

此外,句子之间的关系还有“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顺承关系”等等,在阅读中要认真去体味,去感悟,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 概括段意的常用方法

段意,顾名思义,就是指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归纳段意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

归纳段意,首先要弄清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把每句话的意思进行比较,围绕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概括。

概括段意的方法包括:(1)总分关系的小段取总述句。(2)因果关系的小段一般抓“果”(取主舍次法)。(3)并列关系的小段采用合并法。(4)顺承关系的小段采用取主舍次法。(5)提问整理法。适用于叙述一件事或描述一个人的自然段。(概括时要看清何人何事何地干什么,或是谁怎么样)。(6)摘句法。适用于有过渡句的自然段,或是中心句比较明显的自然段。

达标训练

(一) 阅读《翠鸟》片断,完成练习。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1 文段依次写了翠鸟活动地,( ),( )等内容。

2 把文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写下来: 。

3 文段是从( ),( ),( )这几方成来写翠鸟颜色的。

4 翠鸟的外形特点是( )。

(二) 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片断,完成练习。

这皯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鼓舞:

极端:

2 “精彩极了”指 。“糟糕透了”指 ;“交织在我的耳际”的实际上是 。

3 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4 如何理解“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三) 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断三,完成练习。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晩。每天早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dāi dǎi)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zhe zháo)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 用“×”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 给文段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3 用“ ”在文段中划出和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4 用“ ”在文段中划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5 “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三个方面:

(1) (2) (3)

6 这个文段主要表现了李大钊( )(填序号)

A 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B对子女教育非常耐心。

(四) 阅读《月光曲》片断,完成练习。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向,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姝姝,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恬静:

霎时间:

2 用“ ”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

3 细读文段,想想皮鞋匠的姝姝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五)阅读《和田的维吾尔》片断,完成练习。

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竖耳听着。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马车远去,风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渺回荡……虽然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但在这样的夜里竟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而肃然起敬了。

1 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地处大漠边缘的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迎风引吭:

肃然起敬:

3“我不由得惊奇而肃然起敬了”。“我”惊奇什么?为什么又会肃然起敬?

(六) 阅读《匆匆》片断,完成练习。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文段中前一个“赤裸裸”的意思是:( )后一个“赤裸裸”的意思是( )。

2 用“ ”画出一个比喻句。

3 用“ ”画出你喜欢的一句话,并说出喜欢理由。

(七)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断,完成练习。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黑又冷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被一个小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有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1 “不过她没有注意这些”。“这些”指 。她注意的是 ;她注意这些是因为 。

2 文段主要写 。

3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八)阅读《桃花心木》片断,完成练习。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来给树苗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会知道有几颗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摸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量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成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磁,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莫名其妙:

语重心长:

无缘无故:

独立自主:

2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磁,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中的“不确定中生活”指的什么生活?整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3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你从“种树人不会再来了”这一举动中感悟出了什么?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一说。

(九)阅读《唯一的听众》片断,完成练习。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地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姝姝大吃一惊。姝姝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

“聋子?”姝姝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

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1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这个文段主要是对老人的 方面的描写,表现了老人

2 当“我”知道“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时,内心会想些什么?发挥想象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