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对整体和部分的理解是非常差的,他们往往以局部就代替了整体,不太能理解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家长在沟通的时候都需要注意。

而7岁的孩子已经初步进入到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能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家长会发现孩子的沟通差了很多,也会更需要“斗智斗勇”。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在跟他沟通的时候,就会趋向于成人,需要跟他摆事实、讲道理,跟他讲因果关系,跟他讲这个事情背后的故事和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事情,他已经都可以接受,也很容易跟家长达成共识。

当孩子12岁之后,他的逻辑思维已经发展的比较好了,已经可以认知到表象第一层、第二层更深入的东西,家长跟他沟通的时候会更便利。但是即便你的孩子到12岁,你跟他在沟通的时候仍然会需要很多方法,仍然有很多重要的点。

不管孩子多大,家长都要心平气和地来看一看到底怎么样才能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去沟通。

三、如何在沟通中促进孩子正向的成长

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接受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大人会觉得,这个事情太微小了,微不足道,但是孩子却很重视,哭了二十分钟。家长跟孩子且不说年龄的差异,有人说现在五岁就是一个代沟,家长跟孩子之间有多个代沟,这是客观存在的。

孩子只有当他的感受被家长接受了,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桥梁才正式搭上。只有家长接受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有好的感受,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从理念到行为是一个过程,但是要让家长的理念成为孩子的行为,并且通过行为展现出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首先家长要去面对的,就是无条件的接受孩子的感受,因为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对孩子真实的感受家长需要无条件的接受,但这并不等同于需要百分之百接受孩子的行为。行为是有好坏之分的,认可孩子的感受意味着认可孩子做这件事情的出发点,但是后面行为有差异,家长可以通过沟通达成协议,和孩子在共同去调整。

孩子的感受被接受,他首先得到的是安全感和感受到被爱。因为有爱、有安全感,孩子愿意亲近父母。如果一个孩子跟家长有距离,沟通起来会非常困难。

当孩子感受到亲近,他才愿意倾诉,家长提的有效性的问题他才愿意回答。孩子愿意倾诉,他才能够接受家长跟他阐述的观点和主张,才能够进一步去调整他的行为。反之,不被接受的孩子由于抗拒会回避家长的问题,家长便得不到最真实的、能够帮助解决问题的信息。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