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不是抽象的,它就表现在这些热心人士的捐赠过程之中。而它,更可以成为一个绝佳的爱心教育过程。我们看到,一位何女士,带着十一岁的女儿,冒雨前来捐赠礼物。对孩子来说,这将会是一件难忘而获益匪浅的事。

有一些家庭条件优渥的孩子,对于自己生活之外的世界,了解、认识得太少。有一位城里的小学老师,把一些乡村孩子艰苦生活的图片给自己的学生看。结果孩子们的观后感大多是:这些农村同龄人的生活很有趣。他们认识不到,图片上吃着咸菜下白饭、在破陋的教室上课、带着弟弟上学的姐姐……他们的生活并不“有趣”,相反还充满辛酸。这种隔阂,对社会的未来来说,并不是好事。

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捐赠,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应该让孩子们认识到,社会上有很多值得同情、需要关爱的人群,世间的艰难疾苦,跟自己的生活也密切相关。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容易接受外界影响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培养起同情心、慈爱心的阶段。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大大有助于爱心的培育。这颗爱心,可以说,是家长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我们期盼,有更多的热心人士,带着孩子加入到这个牵手活动中来。还有什么礼物,比得上孩子灿烂的笑容呢?那是对全世界的回报。

孩子们的愿望很小。有的孩子想要一本书,有的想要一架电子琴,有的想要一个布娃娃……这些小小的愿望,对经济条件好的同龄人来说,不存在任何实现的困难;对成年人来说,更加微不足道。但对于盼望着实现愿望的孩子而言,这些就是全世界。孩子的心思很小,很细腻,一个简单纯真愿望能够得以实现,对他们而言,就是最美好的事情。让孩子们记住美好的事情,就等于是在世界上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它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千百倍地回馈社会。

而我们知道,现实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家庭,往往没有余力来满足孩子们这些并不算出格的愿望。对于一些父母来说,生存的重负,压得他们无法喘息,甚至根本无法去考虑孩子的这些感受。社会的爱心,在这里就显得特别重要。有人说,对待儿童和妇女的态度,体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热情地伸出帮助之手、爱心之手,不吝于为他人而献出自己的力量,富裕之后的东莞人,在“文明”这一标准上的表现,值得自豪。“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孩子,也爱别的孩子;如果可以进而把这份爱心推广到整个社会,推广到日常的言行,社会将会多么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