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养少年儿童饮奶习惯,改善营养健康状况的“学生奶饮用计划”,刚推出就曾引来一片叫好声。作为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健康工程,“学生奶饮用计划”为何在施行一段时间后被拒校门外?昨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家长:质疑“搭车”收费

提起“学生奶”,家住惠安小区的陈大爷在肯定它的好处的同时,却对学校推广学生奶的做法提出了质疑。陈大爷的外孙女芊芊在惠安小学读三年级。芊芊读一年级时,学校提出订“学生奶”的建议,并明确是“自愿行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或家里订奶的学生可以不订”。“说是自愿,可哪个家长能不买学校的账?”陈大爷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陈大爷一样不理解国家推广“学生奶”的目的,误以为是学校“强制性收费”的家长不在少数。部分家长甚至提出这样的质疑:学校推广“学生奶”纯属搭车收费,是与企业联合起来赚学生的钱。

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已吃过早点,每顿饭也是大鱼大肉的,营养已十分充足,不必再补“学生奶”;有的家长情愿花大把的钱让孩子吃零食喝饮料,对“学生奶”却十分吝啬。

学校:责任大理解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生奶”消费属于学生自愿消费行为,因此绝大多数学校并不愿意向学生推荐“学生奶”。有的学校担心推广“学生奶”必然涉及到敏感的收费问题;还有的学校考虑到学生家庭收入不平衡,担心自愿选择饮用“学生奶”会带来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学生奶计划本身是件好事,但上级主管部门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喝,学校组织学生购买不合适。”一位小学校长如是说。

“对学校而言,要配备专门的教室储存,并由专门的教师按学生喜欢的品牌、口味分发、管理学生奶。”惠安小学刘校长告诉记者,除了工作繁琐以外,“学生奶”进校园也加重了学校责任。据有关资料介绍,东方人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症反应的人较多,3~5岁时为22.1%,7~8岁时为39.0%,11~13岁时为36.8%。中小学生是一个非理性的消费群体,容易把乳糖不耐症同食物中毒混淆,造成不良后果。

记者随后从几所曾推广过“学生奶”的学校了解到,“学生奶”最终被拒校门外的直接原因是市教育局的紧急叫停,不准学校组织购买和在校内饮用“学生奶”。

教育部门:叫停事出有因

教育部门是实施‘学生奶饮用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承担着具体落实‘学生奶’饮用的繁重任务。‘学生奶’全部在校园内消费,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处于风口浪尖的学校和教育部门首当其冲,要承担主要责任。”市教育局体卫艺科孙科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自辽宁“海城豆奶事件”及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之后,学生奶就被视为高风险领域,令很多学校避之惟恐不及。

记者从有关方面得知,尽管“豆奶”和“学生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项目,但“学生奶”还是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很多省市都紧急叫停了“学生奶”。烟台,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