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课间活动结束,我摇铃请小朋友们收都把玩具收起来,准备作业活动。很快,大多数小朋友都放好玩具回座位了,只有悦悦一个人还在埋头苦干,引得边上好几个小朋友都过去看。我过去一看,原来他还在搭着积木呢,我生气极了,一边批评他,一边把他的积木弄散了收起来,并请他回座位。他一脸不高兴,嘴里嘟囔着什么,我当时没注意,还以为他受了批评心里不高兴呢,过一会就没事。可是,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他老是用那种埋怨的眼光看着我,这是怎么回事?一下课,我连忙把他叫过来问个明白。原来我刚才把他好不容易搭的积木给弄坏了,他不高兴。我这是才意识到,自己刚才一个无意的动作却伤了一个孩子的心。我连忙向他道歉,但同时告诉他老师摇铃表示要上课了,应该赶快回来,如果没搭完可以放在一旁等下课了再搭。他刚才那样影响了别人也影响了自己。悦悦听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向我道了歉。我笑着拉着他的手说:“走吧,老师和你一起把刚才弄坏的积木搭起来。”第二节活动上,我又和小朋友们商量决定在建筑角边上开辟一个展示角,大家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放在那里展览,也可以把一些课间来不及完成的作品暂时放在那里等下课后搭完。每件作品可以展示两天。这样执行以后,我发现,以后只要我一摇铃,大家就马上收完东西回座位,不再为搭不完积木而迟迟不肯进班上课了。

经过这件事,我领悟到,在保护孩子创造的同时做好教育常规工作是一门技巧,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活动的顺利开展都必须有一定的规则作保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但是,如何在进行班级常规管理中关注到幼儿的内心世界呢?有些时候,老师一些不经意的举动常常会伤害到孩子的内心。我们要用心去关注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尊重、宽容孩子,为孩子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因此,对于大班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提高了,在班级常规的指定上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首先,教师提出的要求和规则应切合孩子实际。其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常规建立时,首先教师应从长期自居的“领导者”、“指挥者”的宝座上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要板着面孔“发圣旨”,给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教师可把对孩子的要求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提出与孩子们共同讨论。让孩子参与常规的制定。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所以说,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