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对同学们家乡所属省份进行了调查了解,我们一起

来看一下。(出示调查表)从调查表中可见,大部分的同学家乡都是在广东省内,有的同学是来自湖南、广西以及四川等其他省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起领略不同的家乡美。

二、学习观察地形图

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地形图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4~15页,仔细观察中国地形图,看看我们中国地形包括哪几种类型?结合分层设色等高线,观察中国地势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观察地形图和周边几张照片,找出照片里的地方所对应的地形。

(生观察地形图。师板书:不同的地形)

师:中国的地形包括哪些?老师先提示一个,(指图)比如有一种地形叫做“高原”。我们中国有五种地形,你还能找出哪一种地形?

生1:青藏高原。

师:青藏高原就属于高原地形。还有其他的吗?

生2:山脉。

师:山脉,在地形类型里被称为“山地”。还有吗?

生3:平原。

生4:昆仑山。

师:昆仑山属于山地地形。还有吗?(指图)这些是什么地形?

生:平原。

生:盆地。

师:还有一种,再找一找。(指图)在南方,很多地方都属于丘陵地形。

师: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认识地形。我们看,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地形类型多样,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那么我们再结合地形图左下角的分层设色等高线观察一下,看看中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师:在分层设色等高线图中,比如黄色部分,颜色越深代表海拔越高,黄色部分又比绿色部分的海拔要高。那么,在地形图中,中国的西边高还是东边高?

生:西边高。

师:对,中国的地形西高东西,从西边到东边,地形大致呈阶梯状分布(板书)。这是我们中国地势的特点。

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的第一题,找出照片里的地方所对应的地形。

(生小组交流合作,师巡视完成练习题情况,并给予指导。)

师:(幻灯机展示一个小组的答案)

如诗如画的天山牧场——(天山山脉)

黄土高坡——信天游的故乡——(黄土高原)

西南地区起伏的梯田就像流动的五线谱——(云贵高原)

海南的阳光、沙滩和椰林构成了美丽的热带风光——(多种地形)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河流纵横交错——(长江中下游平原)

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华北平原)

师:答案完成正确的小组请举手。第一和第三的同学完成得不错。

【评析】利用填空题和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动脑、动口以及动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观察地形图。老师把学习自主权让给学生,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

师:我们班很多同学的家乡都是在广东,对于外省的同学而言,在广东读书生活了多年,广东也成了这些同学的第二家乡。那我们再来找一找,广东属于什么地形?

生:东南丘陵。

师:所以说广东属于什么地形?

生:丘陵。

师:广东的丘陵多,比如中山市有五桂山、南台山、古香林、铁炉山等,这些山都不是很高,最高的五桂山也仅有531米;广州市有白云山、莲花山、大夫山、越秀山等。

师:不同的地形想对应的自然环境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不同家乡的自然环境美。

(师播放课件,并对课件进行简单的解说。)

【评析】通过课件展示自然环境美,这样的设计方便让学生在直观上感受不同家乡的美。但是,如果能在展示资料上准备得更充分、更全面,效果则会更好。

三、探究不同家乡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师:欣赏了这些风景,我们不得不感叹,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壮丽多姿!在祖国的不同地区,有的地方寒冷,有的地方温暖;有的地方干旱,有的地方湿润,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们,会有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16、17页。书上的两个条形图分别分析什么?

生:气温差异。

生:降雨量。

师:下面请同学再小组合作,观察气温差异图和降雨量图,完成第二道练习题。

(生小组交流合作,师巡视完成练习题情况,并给予指导。)

师:我们一起来核对一下答案,看看大家找得准不准确。(指名回答)

我国年平均降雨量最高的地区是(台湾火烧寮),最高降雨量可达(6557)毫米;最低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最低降雨量是(5.9)毫米。

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海南省西沙),最高可达(26.4)摄氏度;最低的地方是(青海省五道梁),最低低至(-5.8)摄氏度。

我国年最高气温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最高可达(48.9)摄氏度,最低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最低低至(-58.7)摄氏度。

【评析】此环节再次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再次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再加上本环节观察条形图难度相对较小,建议将读图环节简化,直接由学生看书读图说出答案即可。

师:我们再观察第16~17页上的照片,通过图片,你了解到什么?

生1:图片“雪让我们纵情快乐”让我了解到北方很冷。

生2:图片“水资源十分宝贵”让我了解到塔里木盆地降雨量少、干旱。

师:不同家乡的人的生活方式和那地区的降雨量、气温紧密相关。比如人们居住的建筑,我国西北地区因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少,人们住的是窑洞;在广西地区,因为山多岭陡、高温多雨、地方潮湿、木多土少,人们一般用竹木建成吊脚楼。比如生产方面,海南因为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温差小,所以盛产椰子;新疆吐鲁番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盛产葡萄。

师:不同家乡的气候、降水量与交通运输工具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下面请同学们给这些家乡找出它对应的交通运输工具。

(出示连线题,指名回答)

生1:西北沙漠——骆驼。

生2:青藏高原——牦牛。

生3:内蒙古高原——骏马。

生4:东北地区——狗拉雪橇

生5:华北地区——驴车。

生6:江南水乡——舟船。

生7:西双版纳——大象。

师:我们再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比较一下冬天我国南方与北方气温的不同。

生:北方要比南方冷很多。

师:那么夏天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降雨量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广东属于沿海地区,广东和四川相比,哪里的降雨量大呢?

生:广东。

师:那也就是说,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相比,哪里的降雨量大呢?

生:沿海地区的降雨量比内陆地区要大。

【评析】教师先通过拓展资料、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了解不同气温、降水量相对应的不同家乡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自己家乡气温、降水量等资料,课上让同一家乡的同学合作介绍自己家乡的特点,则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效地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特点。

四、探究不同少数民族家乡的风俗习惯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不同家乡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和气候、降水量密切相关。而不同的民族的家乡,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第16~17页上的民族分布图,找出人口分布最广的五个少数民族。

生1:藏族、壮族。

生2:蒙古族。

生3:回族。

生4:满族。

师: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满族主要分布东北地区。

师:通过书上的图片,你可以知道这些少数民族有什么特点?

生1:维吾尔族、高山族能歌善舞。

生2:藏族生活的地方很寒冷。

生3:傣族生活在西南边陲,住的是竹楼。

生4:火把节是彝族一个重要的节日。

生5:蒙古族以畜牧业为主。

师:你还了解少数民族的哪些知识呢?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选择题,指名回答)

(1)现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A 藏族 B 维吾尔族 C 壮族 D 苗族

(2)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是:

A 独龙族 B 高山族 C 纳西族 D 珞巴族

(3)全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是:

A 广东 B 云南 C 黑龙江 D 甘肃

(出示连线题,指名回答)

?歌婆节 苗族

?达努节 满族

?祭鼓节 朝鲜族

?五月节 白族

?姑娘会 锡伯族

?五谷祭 壮族

?三月街 瑶族

师:我们的祖国由56个民族共同汇成。56个民族如同56个兄弟姐妹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里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与其他的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板书)

【评析】在本环节,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少数民族家乡的特点,并能渗透“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思想教育。

五、总结课堂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不同的家乡,领略了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了解了不同的人文环境。不管我们来自哪里,以后将扎根哪里,都不要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应该把自己的家乡珍藏于心底,长大之后有能力了就承担起建设家乡的责任,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六、布置作业

师:以下是这节课的作业。课后请同学们回家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或请教长辈,搜集更多关于家乡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或家乡故事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