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流资料,明确学习任务。

老师:(板书“七月”)看到“七月”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大家联想了什么?

学生:我想到了烈日当头。

学生:我想到了暑假的酷热。

老师:是啊,在我们这里骄阳似火、酷暑难耐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却清新凉爽如秋天,姹紫嫣红如春天,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地方吗?(师板书“天山”)

老师:对于“天山”大家了解多少?

学生:我知道天山在新疆。

学生:我了解到天山是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

学生:我还知道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老师:看来大家对天山的了解还真不少,因为天山景色独特迷人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赞美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曾写到:“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明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天山是那样令人向往,著名作家碧野笔下的天山又是怎样的风光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入七月的天山去看一看吧。

老师:学习课文之前先来看看课前的导语,谁来读读?

老师:导语给我们什么学习要求?

学生:第一个要求是“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还有一个要求就是“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老师:要想理解课文内容,先要怎样?

学生:先要读课文。

老师:对呀,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嘛!先请同桌“我指你认”检查一遍生字认读情况。

老师:课文能读通顺?先练一遍吧!

学生:(异口同声)不用……不用。

(师指名分段读课文)

老师:课文读得真好,预习时同学们一定下了很大功夫。我想在预习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也遇到了不少疑问,下面就请大家谈一谈,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解决你的疑问。

(交流,重点理解词语)

三、自读自悟,抓住景物特点,品味语言精妙。

老师: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依照你的读书经验,在深入理解课文之前,应先弄清什么?

学生:我认为应先弄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