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周就是春节。合家团圆的日子里,小朋友是全家人的开心果,逗孩子也成了人们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比如喂孩子吃柠檬、芥末或者白酒,看他们瞬间皱眉的表情;比如吓唬孩子说妈妈不要他了,看孩子被逗哭,结果自己哈哈大笑。有妈妈把这种不恰当地逗孩子做法称为“中国式逗孩子”,她们还在网上呼吁:春节回家,请不要这样逗我的孩子。

这些逗孩子方式都是错误的

遇到幼儿,逗一逗也许是大多数人下意识的第一反应。逗孩子能表达自己对小朋友的喜爱,可以让大人间的聊天氛围变得轻松,也是人多冷场时最好的调节剂。可是,大部分流行的中国式逗孩子方式都是错误的。

4岁男孩童童的妈妈一到过年时就紧张,这段时期,她很关注媒体上报道婴儿被大人喂食坚果窒息送医,或者幼儿被喂食含酒精饮料的消息。每次看到这样的报道,她都会第一时间传给老公,然后和他商量:“过年时,要是别人这么喂咱儿子怎么办?”即使不让孩子舔白酒,串门时儿子一块又一块地被喂糖也是她不能接受的。“孩子乳牙发育并不好,但每次我拦着不让吃糖,长辈们就会不高兴,觉得我败兴了,没有过年的气氛。可究竟是过年重要?还是孩子健康重要?”

乱喂食物也许是最低级的逗孩子方式了。还有一些亲戚,喜欢对孩子说:“你妈妈不要你了,今天和我回家吧。”对于成年人来说,也许这只是一句无心的玩笑,但对孩子是有伤害的!它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恐惧害怕难过等各种负面情绪迅速占领了他们的内心。

常见的不适当逗孩子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逼问他们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喜欢姥姥还是奶奶等等,即使孩子回答一样喜欢,大人们依旧不依不饶;再比如逗弄孩子后,随手给孩子贴标签,不叫人便说孩子胆小,不分享零食就说孩子小气,把人都哭了说孩子不识逗……

食物、言语戏弄

源自心里的不尊重

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秋看来,“中国式逗孩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喂东西、给红包等进行实物逗乐,一是对孩子进行言语情感上的逗弄。“逢年过节,逗弄孩子是一种普遍现象。喂食糖果、白酒等实物逗弄如果不恰当,就会对孩子健康产生影响,而因为孩子没有独立的分辨能力,一些言语上的逗弄却会让他们心理受到伤害。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孩子出现行为偏差,具有攻击性,伤害自己,其实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在传统文化中,更讲究尊老尊长,对孩子缺乏尊重。其实,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虽然大人在逗孩子时没有恶意,却因为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甚至看到孩子天真的窘态时觉得好笑,这种心态已经对孩子产生了伤害。”张秋说,“孩子本来是很单纯善良,对大人充满信任的,但如果他们一次次被欺骗、被戏弄以后,对这个世界就不再那么敢去信任了。”

逗弄方式不恰当

家长请果断说“不”

如果春节串门时,遇到不恰当的逗孩子行为,家长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孩子,不要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赔笑,更不要劝诱孩子或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释,那样会让孩子感觉到孤立无援,连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看到孩子不知所措时,家长可以先平和地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宝宝,你不喜欢大家这样逗你是吗?孩子听到这句话,便知道爸爸妈妈理解他。接着,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大家喜欢你,不过这种方式可能让你不舒服,如果他们换一种方式表达对你的喜欢,你能接受吗?这话一方面说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大家对他并没有恶意;一方面也说给亲友听,让亲友换一种尊重孩子的方式。

如果亲友们还是继续逗孩子,那么家长可以果断地对亲友们说“不”,“我知道大家是喜欢我的孩子才逗他,不过这种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请大家换种方式和孩子交流,谢谢。”

必要时,可以带孩子暂时离开一会,先照顾孩子的情绪,事后再跟亲友沟通。只要家长得体的处理,可以做到既保护了孩子又不会得罪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