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为学生搭设的学习平台。魏老师所执教的《物体的运动》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教师以其精练的语言、有序的组织、富有节奏的课堂进程,很好地实施了情境的创设、探究的展开、知识的拓展等环节,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本节课课一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你知道哪些运动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回答,激发了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继续探究物体运动的其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本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当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本节课教师参与到了整个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仔细观察景物图片,看哪种物体在运动,通过学生的汇报加之教师的引导,引出参照物的概念,找出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

在以下判断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中,你是怎样判定汽车在前进的,以及课件出示问题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你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呢?这些环节中教师都采用了以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动脑思维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培养了学生完整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

三、 参与性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性,确保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探索,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魏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合作学习知道参照物这个科学名词,在下面几个环节教师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来判定物体的运动,这些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堂课有很多的亮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我认为:

一、师生在共同探索出参照物这个概念后,教师指出有了参照物就可以判定物体是否运动,在这里教师只在教学中让学生看两幅图片的对比来达到这一效果,其实在这探索之后,教师如果能拿自己做个举例就更好了,使学生能在动态中体现参照物以及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如:老师从讲台这边走到讲台那边,以这一事例说说以谁为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再加上后边多个事例的探索就更好了。

二、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过程中,教师指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看着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这里边教师没有着重强调“位置”这个词,使得个别同学在汇报的时候出现差错,如果教师能够强调一下就更好了。

总之,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科学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生受益面大。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要使每堂科学课都能真实、有效、富有生命力,值得我们每一名科学教师进一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