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稚可卜曾在美国一所小学,从各年级随机列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名单交给老师,8个月后复试时,名单里学生的成绩增长较其他同学快,并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明显的发展。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期望效应”。

期望,是人们主观上的成功概率,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们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期性的认知,是一种理智的期盼,是一种内心的深情,但绝不是唠叨,更不是横加框框。

高苛刻的家长对孩子常以同情的态度,设身处地地结合孩子的客观环境,以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去评价,如:“我看你一定……”“我以为你就是……”“你肯定改不好了……”等等,从而拉大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可见,期望效应的关键,在于不断鼓励孩子去应验自己的期望,使这些孩子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起奋发的情绪。对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期望值:对优秀生引导他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使他因成功而产生的过高期望值适当降低;对中等生,要引导孩子充分估计成绩,将求知欲望作为优势需要“欲罢不能”。对差生要寄于希望,奖励成功不纠缠过失,力求“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更比今天强”。有远见的家长应用积极的期待潜移默化地鼓励孩子上进。

相关阅读:

教师期望效应

张宇 作于 2006年1月15日

教师期望效应

景贤学校 李凤英

内容摘要:看到期望效应如此神奇,本人想到如能将其合理地运用于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本人走上研究之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研究:什么是期望效应?什么是教师期望效应?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效应?其心理基础是什么?教师期望效应有什么实施的必要性?如何合理地实施教师期望效应

关键词:期望(Expectation)、期望效应(Pygmalion effect)、他人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

一、什么是教师期望效应

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对自己以往的经验和期望对象能力大小的感知,在一定时间里预期其能够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期待和向往。

期望效应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效应。是根据古希腊的一个神话命名而来。说的是国王皮格马利翁(Pygmalion)发现了一块难得的好石,晶莹剔透,令人爱不释手。于是国王将石头雕成一尊美丽的少女像,每天早晚都含情脉脉地长时间凝视少女像,期待着石像能变成真人。国王的诚意感动了上帝,锲而不舍的期望产生了神奇的效果。一天早晨,国王欣喜地发现美丽的少女已端坐在他的床前.有时候,期望就是具有那么一种神奇的力量,从而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结果。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有一个例子形象地说明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质。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贾可步森(L.Jacobson)来到旧金山奥克学校(Oak School),在各个年级抽初个班,进行未来发展的预测。测验之后,他们将一份最佳发展前途者名单悄悄地交给老师们。并再三叮嘱不可向学生们泄露。8个月后,心理学家返回学校进行了一次切实的测验。结果表明,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和智力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精神开朗、活泼,个个充满自信与幸福感,并与科任老师建立了融洽的感情,尤其是原来一些后进学生的进步更为明显。是心理学家料事如神?出乎意料的是,专家坦率地宣布,上次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抽取的。这一效应被誉为“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的心理学理据

教师期望效应为何有如此大的效应呢?有其心理学根据。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一效应有一定根据。人们发现,教师对高分学生的正确答案给以更多强化。教师感到漂亮孩子的智商高,教育潜力大。人们还发现,阅读教学时教师同女孩接触较多,数学教学时教师同男孩接触较多。教师偏袒天资好的学生,对学生的非言语反应也不一样。他们见到聪明学生时面带微笑,点头,爱端详他们。教师对寄予低期望的学生批评多,而对寄予高期望的学生表扬多。教师期望能引起多种心理效应:一是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教师可能让学生从事不同的学习任务,从而使期望低的学生只接触低水平学习;三是影响学生的自我意向。而学生的自我意向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本人将期望效应分为他人期望效应和自我期望效应,他们有不同的心理学根据,当然他人期望要通过自我内化才真正产生效应。显然教师期望效应属于他人期望效应,本人认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心理学基础可归结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开始,斯金纳也只将强化理论用于训练动物,如训练军犬和马戏团的动物。以后,斯金纳又将强 化理论进一步发展,并用于人的学习上,发明了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他强调在学习中应遵循小步子和及时反馈的原则,将大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循序渐进;他还将编好的教学程序放在机器里对人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强化理论具体应用的一些行为原则如下: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所谓强化因素就是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种“后果”。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如有的人更重视物质奖励,有的人更重视精神奖励,就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3 )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如果目标一次定得太高,会使人感到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这就很难充分调动人们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4)及时反馈。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工作结果告诉行动者。要取得最 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一个人在实施了某种行为以后,即使是领导者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这样简单的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Z如果领导者对这种行为不予注意,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所以,必须利用及时反馈作为一种强化手段。强化理论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而是使职工有一个最好的机会 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因而,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的改造上。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所以,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正强化为主;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给以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期望效应的生理根据是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大脑额叶的研究。额叶是大脑的一个脑区,约占大脑的1/3-1/2。额叶和其他脑区有广泛联系,因而和多种心理功能(人格、情感、运动、语言、问题解决和记忆)有关。研究表明,额叶与计划和行为组织关系最密切。额叶受损的病人经常忽略目标,有广泛的无组织行为,在许多任务中表现出行为偏差,如无抑制、冲动、精神错乱、呆板、固执、淡漠和缺少反应。额叶受损的病人在计划、自我控制和注意社会习俗方面也有问题,其目标行为的正常结构被打乱,行为不完整、不切题和希奇古怪。额叶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期望的生理学基础。这也是他人期望内化的生理基础,同时是他人期望产生效应的生理依托。

三、教师期望效应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对期望效应的研究较多,主要研究范畴是商业中的管理期望效应,研究教育领域的期望效应目前不太多。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认为,教师期望效应与管理者期望效应差不多,无太多研究价值。本人认为教师期望效应比商业中的期望效应研究更有必要,当然没有那么大且明显的经济价值。目前有一系列丛书《学校没有教的事》(林伟贤著)颇受欢迎,内容讲授了如何有效有利处理在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本人无意批评这本书,但这本书可能会给许多人错觉——质疑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本人认为,商业中的期望效应运用有显性价值,而教师期望效应某种意义上是隐性价值,且其他期望效应是以教师期望效应为基础的。对于某些很少部分未接受学校教育的人来说,其成长过程中必定有人充当教师角色。

我们来将教师期望和其他期望作个比较,其他效应以商业中的期望效应为例探讨。

1、期望对象的不同

教师期望效应的对象是有发展成长意识的未成年的学生,而其他期望效应的对象是生理发展成熟且已有相当成熟的预备知识和心理的成年人。中学教育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实施期望教育,另一方面要发展学生的健康完整的心理。而其他期望教育是在人从学校教育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心理素质基础上实施的。

2、衡量标准的不同

教师期望是否达到效应,教师应看作是一份长期投资,持续地用充满爱心、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也许在目前学生未取得理想的成绩,但在其他方面有隐性地发展。即其衡量标准可以认为是无退步便是成功。而其他期望是根据你的工作成绩来衡量是否有效应。我想没有一个商业人士愿意期望他的员工三年了还未有任何进步,还能继续期望下去。

3、期望内容的不同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只是直接能反映出的学业成绩进步一方面,还有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结果等等。其期望内容是丰富的。而商业中期望的内容是能否收到经济效益这唯一目的或为最终目的。

因此,教师期望效应的研究非常必要进行。

四、教师如何合理地实施期望效应

首先,应确立期望教育的基本理念。这就是:应使每个教师对每个学生抱有期望,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和提高满怀期望。应使每个教师和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价值的,有发展潜力的,充满希望的。教育是有着深厚和执著的人文关怀的活动,是理想推动的活动。教师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类明天变得更美好。人性善,人可以教育,人可以变得更完善,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应抛弃只重知识不重能力,只重智育不重其他教育的片面的教育观,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应改变只用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片面的比较观,改用全面标准评价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比较。这一基本理念,是对学生人权的尊重,因为发展权是最重要的人权;这一理念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因为如按某一标准比较,学生可能有优劣之分,但如按多种标准比较,可能就是另外情况。仅就智力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D.Gardner)认为,智力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七种智力同等重要,教育应开发多种智能。在期望教育中,应鼓励每位教师: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嫌弃;多一分期望,少一分绝望;多一分热情,少一分冷漠;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少一点批评和挖苦。应鼓励每位学生: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卑;多一点努力,少一点懒惰;多一点理想和希望,少一点自暴自弃,应自觉,自尊,自律,自立。

其次,应确立对学生期望的性质:(1)期望应是积极的,向上的。应符合教育的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2)期望应立足于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品德和心理品质的实际。要承认差异,容忍多样,鼓励超越,寻求发展。期望应随学生主体不同而不同,在性质上有区别,在水平上有差异。应属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教师帮助下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3)期望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挑战性。这样才能对学生有足够压力和动力。(4)期望应是具体的,可操作性强。期望明确具体,才能对学生行为有重要推动。(5)期望应体现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期望忽视个人需要,片面强调社会价值,这种期望由于脱离实际而易流于虚伪,对个人不会有很大激励作用。期望忽视社会需要,片面强调个人需要,强调个人奋斗、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期望教育也会迷失方向。我们培养的人也会由于缺乏社会关怀而变得冷酷和可怕。只有将期望立足于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完美、生气勃勃的人。应强调个人与社会的良好顺应,如“合作,关心,奉献,完善”,“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爱护他人,就是爱护自己;容忍他人,就是方便自己”。(6)期望应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着学生的成长,期望水平应不断提高,性质应不断深化。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由低级向高级、由具体到抽象、由外到内的顺序。如应逐步深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按照“关心自己,亲敬父母,尊重他人,报效国家,造福人类”的顺序逐步深化。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要掌握度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期望。有些学生因为无法承受老师过高的期望而选择逃避学习,这样可能适得其反,而有些学生因感受到老师较低的期望而放弃学习,从而每况愈下,且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提供学习结果清楚、具体、及时的期望信息,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如果给某学生提供一个抽象的、不具体的期望(“你会做得很好”),而不作任何解释,学生就难以从反馈中知道他下一步应做什么,以获得成功,也不会做出最具有效应的努力归因。及时的期望也是最重要的,必须使期望紧随个体的学习结果。如果期望与作业结果相隔的时间太长,期望就会失去其动机和信息价值。最后,必须提供经常性的期望,使学生能付出最大的努力。(2)将教师的期望合理地运用于表扬和批评中。教师在运用表扬和批评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做到客观、公正、全面、恰到好处,既要赏罚分明,又要以理服人,这样才能收到期望效应。总的说来,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2] 何小亚.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6.

[3] 林伟贤.学校没有教的事[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4.

[4] 张积家,陈俊. 期望教育的心理学理据[J].

[5] [德]Carl Weter.卡尔·威特的教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5.

[6] [德]Weter .卡尔·威特的教育(续篇)[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