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考试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10÷6,当商是1.6时,余数是( )。答案是0.4。有的老师说,余数是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产生的,当商取整数时才有余数,这道题目是没有意义的。这道题目有意义吗?

从老师们的讨论以及和一些教研员、教师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家的意见主要有以下两种:

1、有意义,因为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应用的“原型”。考虑一个数学问题是否有价值,一个重要的思维视角是看能否在生活中找到应用的“原型”。这道题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生活原型”。比如:①当我们给它加上单位“元”时,10÷6=1.6(元)……0.4(元)。可以这样说把10元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得1元6角,还剩4角;②有10米长的绳子要平均剪成6 段,每段的长度1.6米,还剩0.4米……这道数学题目实际上就是上述生活问题的数学建模。但也有老师认为这表面上好象都在讨论“余数”,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同意随意赋值,容易引起混乱。

2、有意义但不规范,容易造成学生对“整除” “余数”等概念的混淆。余数是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的部分,有如下性质: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商与余数必须是唯一的。在教科书中讲到小数除法法则和偱环小数部分都提到余数,但这里的余数是把除法竖式计算当成整数除法来看的,不能把它当成小数除法结果也可取余数。如果同意写成10÷6=1余4; 10÷6=1.6余0.4,10÷6=1.66余0.04,……就会出现数学本质相同而表述形式上多样化,并且这种多样化是没有太多意义的。数学里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定”或规范的定义,保证了数学交流的统一性和规范化,这样才不会使老师们经常纠缠于这些“似是而非”的数学语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