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练习是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本手段。诚然,作业练习要有一定数量,因为数量是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但是,数量与效果并不能成正比。盲目解题计算,过多的机械重复,使学生的精力大量消耗在无效劳动上,结果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而收效甚微。这是教学的一种失败。如何在教学中设计作业练习,笔者认为应从提高练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入手,根本问题在于作业练习设计是否精当。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作业练习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知识的完整性

我们把一定范围的知识结构视为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又是由许多知识点连缀而成的。练习题的设计必须覆盖到每个知识点,以便学生通过练习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技能。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它就需要学生掌握面积单位的特征及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公式与周长公式、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等等,在许多情况下,知识之间是有交叉关系的,一个知识点得到练习,对与之有交叉关系的另一个知识点的巩固与掌握是有促进作用的。知识点之间在练习中的互补作用一般不视作机械重复。如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和长度单位,本学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又要把它们拿出来作对比,适当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强化训练,加深理解与记忆,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技能的典型性

依据法则、定律、公式进行计算,不但有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还有一步步具体的操作过程。同一类计算,因题型不同,操作的程式和方法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如教学“多位数乘法”时,必须教会学生依次用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用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然后把几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这就是多位数乘法操作程式的普遍性。但遇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时,操作程式就可以进行改变。如:“1507×302、37091×600”这就体现了多位数乘法中的特殊性。计算中,使用普遍性操作程式的计 算都是典型题。作业练习要以典型题引路,并有适当的量,以便让学生掌握最普遍、最一般的计算技能。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