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为学》。[板书:为学 彭端淑]先听我朗读一遍。

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朗读一遍。

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感觉这是篇讲道理的文章,还是篇讲故事的文章?

生:(齐声说)讲道理。

师:讲的是哪方面的道理呢?

生:讲的是为与不为、做与不做的道理。

师:为什么、做什么?

生:为学的道理和做事情的道理,做学问的道理。

师:对,是讲做学问方面的道理。既然这篇文章是讲做学问的道理、为学的道理,那后面大量的篇幅却是讲两个和尚的故事。那这两个和尚的故事跟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什么关系呢?好,那位同学(手指一举手的学生)说说?

生:我觉得作者是借用这贫富二僧的故事来阐述为学的成败在于为与不为的道理。

师:这两个和尚的事不是求学问的事,他们是[学生插话:去南海]。去南海这个事情跟求学有什么关系呢?好,请你(手指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这说明只要你亲自去做了,你就会成功,如果你不去做,再简单的事也会做不了。

师:好,你(手指另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我觉得是用一贫一富两个和尚的事来证明这个学与不学的道理,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而且还突出了穷和尚坚忍不拔的精神,说服力很强,就是说你如果去做了你就一定会成功。

师:这两个和尚的故事,跟求学之间肯定有相通之处,是不是?相通处在哪里呢?

生: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师插话: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在于什么呢?]在于自己努力而不在于外界条件。

师:在于自己的努力。要立志,而且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志向。然而也不能说不在于外界的条件,外界条件也是重要的,只是这里强调了个人的努力。这就是它们的共同之处。所以下面写了两个和尚的故事。(戴眼镜、翻书)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感受语言,触发语感,约7分钟。】

师:哪位同学把第一段给我们读一下。

生:[朗读第一段]

师:这段话其实只有两句话,是吧?如果我把这两句话换个次序,开头就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者亦易乎,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因为题目就是为学嘛,开门见山,首先谈为学的道理。再接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样可不可以呢?(取眼镜,手指向后面举手的同学)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