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诗,诗中小主人公纯真善良,她关注身边弱小的群体,憧憬得到一枝“马良的神笔”来帮助他们脱离困难。诗歌语言简练,想像丰富。许老师把握诗歌特点,遵循学生的心理,课前让学生观看《神笔马良》,促使学生对神笔萌发兴趣。而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被小主人公情真意切的话语、善良美好的心灵感动之后,孩子们读着诗歌浮想联翩,从心里进发出自己美好的心愿。课堂形成爱的三部曲:观看《神笔马良》播种爱,走进本文感悟爱,借助神笔奉献爱。

[片段一]

师:同学们,诗歌的小作者看了《神笔马良》后,她很想拥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去实现愿望,她想实现哪些愿望呢?一边默读诗歌,一边用直线画出来。

(课件出示句式:我要给 画 。)

生: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师贴出小树和太阳的图片。)

生: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师贴出小鸟和谷粒的图片。)

生:我要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师贴出西西的图片,板书一双好腿。)

(课件出示这三个句子)

师:对啊!小作者想用神笔实现这三个愿望,我们一起把这美好的愿望读一读。(学生齐读句子)

师:看到小作者这三个愿望,你想问什么呢?或者觉得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生:作者为什么想要实现这三个愿望呢?

生:作者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

生:作者有没有第四个愿望?

生:作者这些愿望实现了吗?

抓住疑问学习诗歌。

[评析:此片段体现了新课程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带问题:“作者用神笔去实现哪些愿望?”默读课文后了解主要内容,以此引导学生概括文意,把握全局。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感知课文。在学生逐段概括时,许老师以简笔画和贴图的形式把大家概括的内容展示于黑板,既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又能感受诗中所蕴涵的图画美。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以便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诗歌的结构特点、标点符号、主人公的情感等方面去思考,“看到小作者这三个愿望,你想问什么呢?或者觉得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每人说一点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想讲的。虽然有点零碎、有时表达不够准确,但点点滴滴都是孩子们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所思。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多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多想想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该怎么教,把关注焦点放在学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