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使用青岛版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这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生活情景中收集数学信息,根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数学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根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下面结合两个教学片断,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二、案例描述

“游水帘洞”是鲁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花山”的第三个信息窗,其基本教学目标是学习10以内数的减法,图中主要包含以下三组信息,根据信息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可以提出三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1、小朋友带了7个香蕉,给小猴吃了4个 还剩几个香蕉?

2、树上原来有9个桃子,小猴吃了2个 还剩几个桃子?

3、洞口原来有8只猴子,外面还剩3只小猴 几只小猴跳到洞里?

这样由信息串而提出问题串,引出活动串,形成知识串,理解减法的意义,体会“原有的、去掉的、剩下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我校在组织青年教师同上一节课的活动中,选用了这一教学内容,从中发现了这样两个教学片断,引发了对怎样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一些思考:

[片断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到花果山玩好吗?

生:好!

师:(出示第35页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有小猴。

师:很好,还有吗?

生2:有桃子。

师:很好,还有吗?

生3:有小朋友。(学生的观察始终停留在图上有什么?没有进一步关注图中的数学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看了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有几个桃子?

生2:小猴为什么跑到洞里了?

……

师:(上面的问题都不满意)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