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作为小学数学的“三数”(整数、小数、分数)之一,分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关于分数的教学,历来都是教学的重难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客观、正确、全面地认识、研究它。

二、情况分析

(一)分数的定义

张奠宙教授在《分数的定义》一文当中,提到了关于分数的几种定义:

1.份数的定义

教材很多都是从份数的定义开始的。一般都这样描述:单位1平均分为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商的定义

分数是两个正整数a 除以b 的商。所以分数是一个商。用a除以b,在除不尽的情况下面,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分数。

3.比的定义

分数的第三个定义是比的定义。两个自然数 a比b, b ≠0, 即叫做分数。

“比”的定义是将份数定义扩展,分数乃是“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比”,另一部分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部分,把一部分当做新的整体。

(二)分数的内容

小学阶段,分数的学习,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和“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三)分数的性质

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也就是说,这一群(类)分数,有着不同分数的外形,但是它的数值是一样的,在数学上面,这叫做“等价类”。

最简分数固然重要,但分数的约分,通分在后续分数比较大小、四则运算学习中非常有用,所以必须认真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加深理解。

三、教学策略

我们一线教师不妨扪心自问:“我拿什么吸引学生呢?我拿什么让学生忘记吵呢?”“我该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也迫使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努力追求教学的生动,追求学习的高效。

(一)创设情境,表征转换,认识分数

数学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创设数学情境既要关注“社会化”,又要立足“儿童化”;既要关注“生活化”,又要突出“数学味”;既要倡导内容“综合性”,又要兼顾形式“多样性”。

笔者认为,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上面的“主题图”所创设的数学情境的“生活化”值得商榷:实际生活中,哪有人会将月饼直接放在地上进行切分?既然“生活化”值得商榷,那么这个教学情境也就失去了真实性,不用也罢。倒不如将平分月饼的情境改为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苹果”的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有三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这就是“动作表征”“表象表征”和“符号表征”。

我们认为,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时,学习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借助科技,辨清率量,理解意义

“抛硬币”是一类传统的数学题,它涉及到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并且理论上它的概率是。可是,在具体的课堂上,因为时间的限制、样本数量的限制,频率很难接近,数据显示出来的结果与“理论上概率是”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这时候,我们教师可以借助于“超级画板”来进行直观、形象地演示。通过演示,教师可以进行大量的模拟实验(只要单击相关按钮,就可以迅速地进行成百上千次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感受随机现象的随机性,感受到理论概率和实验概率之间的关系,感受到更好地理解频率、概率的含义,感受到试验次数与概率之间的关系,明白样本越大,规律的变异就越小。

同样是关于“分数的意义”,还有这样一道经典的例题:两根同样长的绳子,一根用去了,另一根用去了米,问哪一根用去的多?前者“一根用去了”当中的“”,是作为“率”的分数,它表示的是“相对的量”,这个“”到底表示多少长,关键还要看整体(单位“1”)表示多少;而后者“另一根用去了米”当中的“米”,是作为“量”的分数,它表示的是“绝对的量”,是不变的、稳定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