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养成好习惯

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数据表明,200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69780人,占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总数的9.1%,比2002年上升了12.7%,侵犯财产罪占逮捕总数的75.3%。近年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逐年上升趋势。少年犯罪率的上涨、低龄化、残忍程度等问题令人不得不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

北京市崇文区培新小学六年级学生云飞说:“我们开了品德课。老师上课会让我们读课文,然后讨论问题或者表演小品。”尽管如此,云飞依然觉得“不感兴趣”。许多孩子都表示,课堂上教的东西,大家早就知道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指出:“我国一向重视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德育工作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相距甚远。长期以来,脱离实际的所谓德育培养出了多少‘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道德似乎仅仅成为了一门知识,靠死记硬背和高谈阔论便可以得到高分数,甚至成为可以升迁的敲门砖。”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张秋凌博士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她说:“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自己‘做’,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体验式教育的效果远比在课堂上灌输、听报告、听讲座的效果好。”

北京中关村一小注重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该校提出“三个学会”要求:除了学会说话、学会走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冲厕,主动冲厕所,把厕纸放入纸篓,节约用水,并帮助其他同学养成习惯。

孙云晓认为,孩子在父母和学校的教育鼓励下做了一件好事,这不是培养良好道德的终点,而只是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把有道德的行为养成习惯。

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观点在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孙云晓说,“社会中的成年人营造着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他们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的孩子,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沟通:双赢的捷径

笔者在培新小学的调查时发现,“孩子的学习”、“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沟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大家目前最关注的3个问题。在学习上,有的孩子贪玩、不认真,也需要家长进行教育;打骂孩子已被公认为最不理智、效果最差的教育方式,但孩子与父母沟通如果不顺畅,双方难以理解,一切教育都很难发挥作用。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