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初步认识诗与词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阅读名家有关这两首诗词的赏析文章;西湖荷花图。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词的资料,大致了解诗与词的异同;搜集描写夏季景色的诗词。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吟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感受其中之美。

2、结合课文链接了解词与诗的不同。

3、明确:“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4、释课题:夜行黄沙道中: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5、出示课件简介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称“词中之龙”,亦有作品写农村生活小景,清新可爱。著有《稼轩短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重点指导“见”的读音,并理解其意。

3、学生再读课文,读好停顿。重点指导朗读: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三、品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借助字典和注释逐句理解词意。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4、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地名)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林。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⑤见:同“现”。

5、教师小结: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骤雨初来,雨滴已经洒向山前。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啊!

四、深入课文,体会意境,悟诗情:

1、师: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的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一幅静中有动的美丽夏夜图,咱们大家走进词中,与作者一起感受一下夜行的美妙,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欣赏课文插图,细读课文,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心情。

3、全班交流自读情况

⑴交流指导学习上阙:

①上阙:写晴,选取的是“明月”、“清风”,但作者却巧妙的将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