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下雪天,妈妈进城去了,临走吩咐我和妹妹,要把门前的雪扫干净。我俩正在外面忙得不亦乐乎时,戴高帽的猫又来了。它径直进了屋子,待我追进去,它已经舒适地泡在浴缸里,还在吃蛋糕呢。我气疯了,关掉了水龙头,水流光了,可一圈污垢留在浴缸上,我吓坏了,怕洗不下去。可猫却顺手把妈妈的白裙子拿过来擦,浴缸是干净了,可裙子又脏了,猫只好把裙子在墙上一拖,裙子干净了,墙又脏了,猫用爸爸的新鞋子擦去墙上的脏,可鞋子又脏了;最后,猫就把鞋子在过道的地毯上擦一擦,不错,鞋子干净了,可地毯已经脏兮兮了呀!于是,脏又继续被转移到床上。这时,连骄傲自大的猫也没法儿独自解决了。但是,这难不倒它,它一掀自己头上的高帽,出现一只同样的戴高帽的小猫A,然后再一掀,又是小猫B,小猫C……一直掀到第二十六只小猫Z,它和二十六只戴高帽的猫一道同心协力,不仅清除了床上的脏,还帮助我和妹妹把门前的积雪扫得干干净净。

这是一个著名的童话故事,名字叫做《1+26只戴高帽的猫》,作者是美国的苏士博士。当然,这是他的笔名。他本人并不是一位“博士”,而是一位钟情于童话故事创作的成年人。

这个故事还配有相当精美、有趣而夸张的图画,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童话故事为什么能够吸引孩子们,让他们津津有味地看了又看呢?

欣赏关键词:模糊的语言 不可信的情节 肆意的小快乐

传统童话至现当代童话都喜欢采用一种“模糊”的开头方式:“从前……”,“有一天……”,“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上……”等等。即使很多童话并不选用这样的语词,在功能上却如出一辙,具有童话语词的模糊性。这种“模糊”主要表现在对时间、地点、年龄、数字等的描述上。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雪天,地点就是家里。不知道具体哪个年代,哪个城镇,其潜台词就是这样的故事可以随时发生在任何地方。在寒冷的雪天扫雪,然后洗个热水澡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这为戴高帽子的猫的出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6只戴高帽子的猫,每掀一次帽子就能出现一只猫,他们将屋子弄得一团糟,最后却能使一切恢复原状,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孩子们对此充满期待。“不可信”与作者本来的意图并不违背,而恰恰是作者的有意选择。背离现实逻辑,虚拟一个游戏世界,这样成人与儿童才能在心理上比较接近。

一只猫要在浴缸里洗澡,结果家里的一切都乱了。这个故事情节真的很有创意,但是又不乏真实生活中的原型。想想看,事情本来也是如此,浴缸脏了当然要擦,猫顺手拿了妈妈的裙子擦,结果就出了大乱子。如果一开始猫没有进门洗澡,如果它不是用妈妈的裙子擦浴缸……太多的如果不发生,故事就没有这样有趣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