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的是在三国时期,孙刘联军对抗曹操时,孙权大将周瑜因心胸狭隘,妒忌诸葛亮而想通过造箭陷害他,诸葛亮没费一兵一卒,没用一点材料,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用计从曹操处“借箭”的故事,通过语言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知天时,懂地利,洞人心”,更通过周瑜的奸诈与狭隘陷心胸来衬托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大局观,激发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叹服,同时通过人物之间的语言的较量,再现了当时的错综复杂的局势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让人不禁想要走进小说,走进那个年代,感受那些事,感受那些人。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妒忌”指对别人的长处胜于自己感到不痛快或忿恨,同时有希望自己具有同样长处,一个词既点出了诸葛才干胜于周瑜,又说明公瑾心胸狭隘,让读者心生忧虑,这么一个妒忌心理强的人会如何对付诸葛亮,想要陷害诸葛呢?引子作用,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从写法上看,这里直接点出了周瑜的特点,为后面的步步涉陷做了原因交代,也为结尾“长叹”做伏笔。)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看似虚心求教,实则设下陷阱)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一个“对”字说明周瑜早已想好计策对付诸葛亮,只等诸葛亮一答便马上迫不及待的开口,表面上以公事为借口来“请“诸葛亮造箭,实则实施自己的陷害计划,让诸葛无法拒绝,从此更能看出公瑾此人心胸狭隘,妒人贤能,乃一小人也)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此时诸葛看似仍不知此乃公瑾之计,即刻应允,甚至问起造箭时间,让人不由的为之担心)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如果周瑜说:“十天必须造完”,诸葛亮便可以找借口拒绝,而周瑜此处看似商议,实则有以退为进,激将之嫌,让诸葛亮无法拒绝,真小人也!)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我想,周瑜此时心中必定有些激动,因为诸葛亮说十天都误事,也就是说造箭时间要短于十天,时间越短对诸葛越不利)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此刻瑜亮二人心态各不相同,周瑜难掩阴谋得逞的喜悦,而诸葛亮早已洞察到周瑜的叵测用心,并已做到胸有成竹,同时为下文埋下伏笔,孔明为何如此自信,三天便能造好十万支箭呢?)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延迟,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此处借鲁肃之问揭示周瑜的真实想法,就是想引孔明主动上钩,借此陷害孔明,更加体现了其用心之险恶,心胸阴暗狭隘,反衬孔明的神机妙算、识大体、重大局) (这段话,主要是写周瑜设计陷害。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作者笔下的周瑜采用了“问询、商议”的方式,这就叫“阴”“奸”“损”,让我们善良但是缺少智慧的读者为诸葛亮担心。这也是为了后面表现诸葛亮的智慧做铺陈的。作者这样写周瑜这个人物,其实是为了进一步表现诸葛亮的。读完了全文,我们再看这段话,会发现诸葛亮可算是大智若愚了!——我明知道你要干啥,偏顺着你的杆子往上爬。)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