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生活中,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对智慧没有挑战的课堂不具有生成性;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课堂教学,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题记

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下午,我们五年级要举行一场拔河比赛,我们班需要推选3名代表,对手是五年级平行班的80位同学,你们谁愿意去?

生:不会搞错吧?那怎么可能?我们必输无疑……

师:在我国历史上,东吴的周瑜、黄盖就以三万军队大胜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想不想研究研究东吴何以能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赶快读一读《赤壁之战》吧。

教学片段二

(生阅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一自然段总共三句话,读懂了吗?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没有。

师追问:真的没有?

生(很肯定):没有。

师:是啊,这一自然段一个生字都没有,三句话也都挺短,好像太平常不过了。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看看第一句话:“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请大家把“非”字圈出来,再读读这句话。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生重读“非”字。)

师:能不能加上表情读一读?

(指名两位学生读,生边读边皱了皱眉头。)

师:能不能再加上个动作读一读?

(生练读,边读边作了个很用力的手势。)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明白了些什么呢?

生1:曹操的兵士要过江,是一定要坐船的。

生2:曹操的兵士必须坐船才能过江,否则他们就没法取胜。

生3:船与这次作战能否取胜,关系实在太密切了。

师:平平常常一个“非”字,这样多读几遍,感受可就深多了。那么第二句、第三句话呢?你们也能这样找个词读读吗?

(生在第二句中提到“铁索”、“一条一条”、“连”等词,第三句中找到“只等”、“就”等词多次练读,师均认可、鼓励。)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们觉得曹操战前准备作得怎样?

生:充分考虑到了自己军队的实际,想了好多办法。(师板书:自己。)

师:东吴这一方准备工作如何?也能这样逐词逐句仔细研究研究吗?

(生抓住“才”、“相差太远了”、“长期相持,对我们没好处”、“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只要……”等处仔细研读。)

师:你们觉得谁的准备工作更充分?

生:周瑜他们。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不仅想到自己,还分析了敌情。

生2: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弱势,也看出了曹操一方的破绽。

生3:他们已经意识到抢时间,曹操却还在等。(师板书:自己、对方。)

教学片段三

(听师绘声绘色描述火烧赤壁的经过之后。)

师:这一战打得漂亮吗?

生:相当漂亮。

师:请你们想一想,如果把文中有些地方改动一下,这个历史的结局有没有可能改写?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