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理念的教学要求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设计无定势,故极富创意性、挑战性,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准确把握教材,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往往会出现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课堂中出现热热闹闹,看似一堂成功的课,其实仔细分析,偏离了重点、难点,学生凑了热闹,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学好。比如:教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对它们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只要能识别这些物体,能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的物体即可,不要对物体的特征做规范的语言描述。而有的教师过高要求学生记住,提高了教学要求,这样做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二、 创设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和学习者的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首先演示案例结果,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然后倒述创作过程;其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模仿翻三,归纳总结;最后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创新设计。

四、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实现认知结构、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自主与合作的统一。合作学习不只是思维碰撞,个人完成各方面的合作,包括学具等的、需要帮助的合作,整堂课要做到生生互助、师生互助。培养学生合作态度、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的高素质教育。合作学习要培养民主竞争意识。合作学习应达到激励、民主、合作、竞争四避免学生灌学生。

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包括读、写、说、听等各种习惯养成,要求教师在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只要会听讲、会学习了,也就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课堂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会思维,因而思维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掌握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