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可以看到一岁左右的幼儿经常无故咬人。不是咬了妈妈的胳膊,就是咬了阿姨的手。年轻的父母可能会为之惊慌失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了解一下一岁左右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就可以发现,原来因为幼儿语言发育尚不够完善,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情绪焦急就产生了无故咬人。

一到一岁半的幼儿,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语言也有了一些理解,开始用言语与人交往。

但对语气的理解还非常肤浅,更多地是按别人的表情领会,能说出的词,常常是单音重叠,如“笛笛”、“汪汪”、“喵喵”,且常用一个词代表整个句子,如我肚子饿了,幼儿就指着肚子告诉妈妈:“肚肚”、“饭饭”等等。

这时期小孩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大人也不能完全明白孩子的要求,孩子想要什么又说不清楚,心中焦急,便朝身边的人咬去,这实际上是小孩发脾气的一种表现。

面对小孩的咬人,不必惊慌,要时时细心观察,弄清楚孩子需要什么,满足他合理的要求。 从心理学角度认识,一岁左右的孩子啃甲、吮指甚至咬人等,其实是孩子正处于心理发育的肛口期,口咬会使孩子产生快感,获得心理满足。

此外,孩子咬人很少是攻击行为,对此应正确引导,淡化其啃、咬等行为,用新的兴奋点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即正确使用行为疗法。任何指责只能强化强化错误,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