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是幼儿开展活动区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项老师执教的“好玩的石头”,在取材上,充分挖掘了地方的本土低廉材料,既节约了经费。又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环节的安排中。活动创设了“喜羊羊送礼物”的情景,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牢牢地吸引住了幼儿的视线。下面我就结合项老师的“好玩的石头”, 谈谈如何把握区角材料,优化区角活动。

一、充分挖掘农村本土资源,有梯度的投放材料,引发幼儿对操作材料的兴趣

充分挖掘农村地方资源,让活动材料源于幼儿生活,不仅节约了有限的教育经费,更突出了生态教育理念。在同一活动内容中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一物多用,可以适应幼儿不同的能力水平,使孩子在活动中乐于表现自己。

如:在项老师执教的“好玩的石头”中,项老师就选用了我们平时常见到的石头投入区角,投放了几种层次不同的材料,一组为大石头供水粉颜料画(包括用点、线、面装饰石头、及根据石头形状创造想象画),另一组为大小不同的石头,让幼儿练习排序,使各个层次的幼儿都有合适自己练习的材料,内容的设计较巧妙。

但在这里,我有一个小小的疑惑:小班的孩子还处于一个涂鸦期的阶段,在同一节课中,用点、线、面装饰石头,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可能有些难度,我们是否可以在装饰石头的这个组,投放一些半成品,适当的照顾一些能力弱的幼儿。

二、及时增添材料,提高幼儿区角活动的水平

区角中前一次活动的结果,成为下一个活动的开始,幼儿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奇,循环往复,其乐无穷。新奇的区角活动材料对幼儿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要长久地保持和促进幼儿与这些材料的互动,教师就要做到深入幼儿的活动中去观察、分析和指导幼儿活动,因此,在活动中,要不断增添新的活动材料,递增活动材料的难度,才有利于幼儿的探索、发现与提高,促进幼儿能力向纵向、横向发展。

如在项老师的“好玩的石头”中,为了考虑不同孩子的能力发展,在排序大小不同石头的这个组,我们是否可以在增加一些材料,诸如提供石头画的图样,让幼儿自己根据图样,在另一张白纸上排序。或者是否可以做立体的石头造型,比如做假山,垒高等。让孩子在操作中明白,最底下的石头要大点,越上面就越小的道理呢?

三、利用材料的引导性,满足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的需要

“不教的教育”可以说是区角活动组织中的经典语言,在区角中就可以通过材料的引导性来加以实现,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

例如,徐老师的“趣味串珠”,教师通过让幼儿看图样来穿出不同规律的图形,在活动中,教师所投放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图样,图样有蝴蝶,毛毛虫等。教师不需要语言的提示指导,幼儿只要按着内化在图样中的“指路”线索进行操作即可,并最终得以完成活动,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

总之,在区角的设置与开展过程中,需要我们根据幼儿兴趣、实际发展情况,设置相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在与材料、同伴、教师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发挥创造精神,充分利用每一个创意,每一件材料,并智慧的运用材料,赋予材料“灵性”与“亲和力”,使材料焕发出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