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先取决于语言。”没有语言,思维很难表现。《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那么,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桥梁——语言,就变得特别重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的形成要通过语言的表述来实现。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善于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对实现数学的教学目的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看到口语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角度来看,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适应社会竞争的必备素养。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认真寻求对策,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时,我们就该思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口语训练紧密地渗透到其中呢?

经我们课题组研究和课堂实践,我们觉得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借助情境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说。

如今的数学教材,内容大多都是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主题图有着颜色鲜明、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特点,激发了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主题图,巧妙设计口语训练,引导学生动口说题。教学“乘法运算定律”时,主题图展示出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我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给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说,都愿意说,都会说。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