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晨钟暮鼓”“郁郁葱葱”“莽莽苍苍”等词语,并积累这些词语。

2、学习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

3、学习本文形象描写的方法。

4、明白一个人成材离不开它所存在的环境,离不开竞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领悟本文语句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娓娓谈话,激发兴趣

出示玄奘铜像及相关图片,师介绍玄奘的生平:

二、 自读全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提纲先自己学习,看谁最会读书。

1、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2、方丈为什么带他去山后的松林,是怎样借机启发玄奘的?

3、、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多读读,你会联系课文和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吗?

4、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三、 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学习1-3自然段——理解玄奘为什么要辞行。

①理解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②理解玄奘之“难”:静思养神、潜心修身、青灯黄卷、苦苦习经——想成才,应酬太烦,谈经论道远不如人——难成才。

③理解劝说之“对”: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出人头地难;偏僻小寺、阅经读卷,才华很快显露。

④理解辞行之“决”:想了很久,觉得很对,打点经卷、包裹——求成心切,决意辞别。

2、指导朗读,读出玄奘的“决意离开”。

3、可是,经过方丈的一番点化后,玄奘却说:(出示,引读)“方丈,我是不会离开法门寺的!

4、过渡:玄奘为什么又不离开法门寺了,让我们跟随方丈和玄奘走上山头,走进林子。

四.读议对话,悟方丈的智慧

A 紧扣方丈的四个问题

①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②你愿意做烛火还是愿意做太阳呢?

③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④为什么这里的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3、研究前两个问题思考:

①自己默读这部分的内容,思考:方丈为什么要提这样两个问题?

②听了玄奘说愿意做太阳后,方丈微微一笑,你认为方丈“微微一笑”背后有什么含义?

出示句式说话:方丈微微一笑,心想( )学生练习说话交流

4、研究后面两个问题

默读六七小节内容,分别划出描写“这棵树”和“这里的松林”的句子,看看这两棵树有什么不一样?

交流:

出示:这棵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

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

指导读这两个句子,读出不同的感觉

为什么山头上最高的松树只能做薪柴,而林子中的每一棵松树都这么修长挺直呢?让我们来听听方丈是怎么说的吧。

B、方丈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这些松树因为( )所以成为栋梁。

而那几棵松树因为( )于是就成了薪柴

5.想想方丈的这番话有哪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或者细细回味的?

小结,因为这些松树在林子中充满竞争,所以成为栋梁。而那几颗松树因为没有竞争,鹤立鸡群,所以成了薪柴。

6.让我们一起来将方丈的这一段话来读一遍。

7.因为方丈的点化,劝诫,玄奘留了下来,最终成为一代名僧。

8.所以,经过方丈的这么一番高明的点化,玄奘恍然大悟,出示齐读:

“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松树了,方丈,我是不会离开法门寺的!”

法门寺就是这片大林子,就像这片长满栋梁的生命的林子啊!玄奘怎能离开呢?

出示两组词语齐读:

大林子 法门寺

郁郁葱葱 香客如流

遮天蔽日 名满天下

秀颀挺拔 水深龙多

莽莽苍苍 高僧济济

玄奘要想成才,要想成为名僧,必须在法门寺这片生命的林子中啊!

五、回归课题,领悟“生命的林子”的含义。

说说你对课题“生命的林子”的理解。

教师点拨:对于一棵大树来说,它生命的林子是什么?对于玄奘来说,他生命的林子是什么?对于要想成才的人来说,生命的林子又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续写遇见劝说人

2、留一个问题给大家:我生命的林子在哪儿?

附板书:

走 留

柴 材

借喻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