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

初读《雨后》,忍俊不禁,冰心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读后会让人联想到童年时的玩水经历。这样的富有童趣的诗歌,无论是谁,一定能产生共鸣从而发出会心的笑声。在教学本课中,自我感觉有三点收获:

一、联系生活,唤起生活体验

大凡是孩子,没有一个不爱玩水的,一定都有相同的或相似的经历,抓住这一点,我引导学生畅谈雨后的美景和夏天雨后的玩水经历,对此话题,孩子们津津乐道,大谈玩水时的快乐体验,唤起了学生对快乐生活的回忆后,我话锋一转:“大家都曾有过玩水的快乐,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把小朋友玩水时的欢快情景写成了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一起去雨后的广场上看看,玩玩,好吗?”

由此引出对课文的学习,通过听录音朗读,学生的自由朗读,选择喜欢的小节读等各种朗读方式,整体感悟课文,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认真扎实,练好基本功

在初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如自由试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特别是检查生字字音,引导学生读好平翘舌,前后鼻音以及本课字音上的一个难点:儿化音,如:水花儿,唇儿,裙儿这几个音,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不怕花时间,让每个孩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

三、学以致用,提高语用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而不是内容的解析。陶老师在点评时也多次强调这一点。因此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我并没有进行字词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想象: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追问:是真的海洋吗?(不,因为广场上水很多,就像海洋一样。)是的,“成了”就是“好像,就像”的意思,你能学着说一句吗?课件出示: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水珠儿成了————。

六一节到了,————成了——————。

—————,————成了——————。

通过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说出了很多精彩的句子。如:

1.六一节到了,学校成了欢乐的海洋。

2.六一节到了,学校成了孩子们的天堂。

3.六一节到了,孩子们成了快乐的小天使。……

听着孩子们一句句精彩的话语,我知道他们一定学会应用“成了”这个词,也知道如何写“暗喻”的句子(当然“暗喻”这个专有名词不用告诉学生)。像这样的训练后面还有,如,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引导学生拓展说话:

这群快乐的孩子有的————,有的—————,还有的——————。

我相信,坚持这样的一课一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定会提高很快。

当然,这节课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

1.初读不够充分

由于当心时间不够,在初读时,给学生自由读书的时间少了些,以至于后面检查时,学生的读音还不够准确,花太多时间正音。

2.写字的时间太少

《新课标》强调,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写字时间。由于正音时间多花了些,因而留给学生写字是时间就不多。

通过这次的教研活动,我学到了很多,知道了语文课堂要有“目标意识、实践意识、课时意识、文体意识、语用意识”这五个意识,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转变观念,认真研读教材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努力实践所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