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门头沟区针对农村学校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的特点,按照“适度规模集中,方便学生就读,扩大优质教育”的原则,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得到良性调整,山区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山区学堂书声琅琅,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正在地处北京远郊山区的门头沟稳步推进。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整合学校有成效

分步骤撤并了生源过少、办学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村小和完小,

 集中到中心小学实行寄宿制办学,全面改善了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形成一个镇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初级中学的办学格局。通过布局调整,初步实现了规模办学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农村中小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的入学率保持在100%,升学率逐年提高;教师集中培训和教科研活动更有实效;人力、物力资源得到了集中有效的使用,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门头沟区农村已基本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办学格局。随着永定、大台、斋堂3所农村幼儿园的创立并通过市级验收,农村幼儿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3-6岁儿童入园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园,通过改造,建设成学生课外活动基地和农民培训基地,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服务。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山区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全面落实“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由各镇管理的农村学校教育经费全部收归教委统一管理,保证了农村学校各项经费的及时足额拨付。进一步加快农村中小学建设步伐,在实现“山区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这一目标的基础上,一年来,对9所农村学校进行了校舍粉饰装修、铺设了塑胶操场,给所有农村学校进行了汉厕改造,使山区学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景观。特别是将潭柘寺中小学改造任务,列入2006年门头沟区政府重点工程,投资800余万元,对两所学校进行了装修粉饰,铺设了塑胶运动场地,按标准配置了教学设备,使两所学校办学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电、农村中小学供暖改造,彻底消灭了明火取暖;投入160余万元,完成了寄宿制学校校车、保安、监控报警三项安全专项建设工程,免费接送寄宿学生,为师生提供了安全的教育环境。积极落实新颁布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根据农村学校实际情况,优先为农村学校配备了音乐、美术、体育、图书等教学设备共计 29731 件(套),价值 420万元,满足了农村学校的办学需求。为所有的寄宿制学校建立校医室;为所有学生更新了升降式课桌椅;为所有教室安装避反光照明黑板,为师生提供了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门头沟区所有农村完小以上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达到了平均每2名教师拥有一台计算机,小学生平均12人1台、初中生10人1台计算机的标准,其中斋堂中学、清水中学教师实现了每人1机。所有完小以上学校都建起了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并按要求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完小以上所有学校实现了“校校通”的目标,各农村中小学都能以不同方式与互联网连接。多媒体教学已经进入了农村中小学课堂,现代化设施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正有效地开展。

为了更好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这个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投资600万元,建设了一套远程可视教育网络,目前已经完成了13个工作站的连通试点工程。去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潭柘寺中心小学视察时,走进课堂,参与了该校与大峪一小的远程教育课,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整个可视教育网络工程将把城镇及农村中小学的校园网全部连接起来,有力促进了农村学校与外界的交流,为今后的教师培训、远程教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基础。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山区学校教学水平

依据分层推进的管理思想,重点加强对山区学校的教学指导,千方百计提高教育质量。组织教研员定期到农村学校集体视导,提高了山区教师的授课水平。积极开展以每班25人为基本标准的小班教学实验,目前农村中小学全部实现了小班教学。认真组织实施“城乡百所学校手拉手活动”,与城区学校建立互动交流关系,不断吸收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教学经验。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首师大附中和北京实验二小签署协议,建设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和北京实验二小永定分校,通过联合办学,全面提升农村地区和乃至全区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注农村贫困学生群体 保证每个学生公平接受教育

积极构建贫困生帮扶救助体系,保证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区政府设专款,对贫困家庭学生采取减免和补助的方式给予帮助,免除所有家庭困难学生的杂费和教科书费。2005年,政府共投入150万元,免除了2350人次的山区贫困学生教科书费用;使3072人次的贫困生享受人民助学金和伙食补助,有效地帮助了农村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我们还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困难学生,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2005、2006两年,区四大部门领导带头,全区所有处级以上干部、教委机关科级以上干部以及教育系统各单位校级领导,都积极参加了每人捐助一名贫困学生活动。两年累计参加捐助活动的领导达到1710多人次,共计捐款95万余元。其中惠及山区学生1200多人次,涉及金额60万余元。这些作法,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切实解决了农村地区学生家庭的经济困难问题,保证了“不能因布局调整和家庭贫困而使一个学生辍学”。积极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将在门头沟从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使5000余名外地儿童同本区孩子一样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素质

高度重视山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为每位山区青年校长配备了导师。加大城乡干部交流力度,共有11名城镇学校干部调往山区学校工作。选送10名校长参加了北京市校长高研班的学习,有力地提高了农村学校干部的工作水平。采取多种措施,充实、稳定、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提出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教师队伍建设原则,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收到良好效果。设立了山区教师工资浮动级,增加了农村学校教职工的岗位补贴,提高骨干教师津贴标准,为山区教师改善住宿环境。在职评、奖励升级和晋级、评优等方面,都向农村教师倾斜,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为千方百计提高山区教育的质量,这个区把提高山区教师整体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实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前后共组织118名城镇学校的教师进山任教,通过城镇学校教师的支教活动,影响、带动了山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组织优秀骨干教师,成立“青年教师导师团”,定期到山区学校进行指导,通过听课、作课、讲座、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山区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拉近了城镇和农村的距离,促进了山区教师的成长。与北京教育学院合作,实施“绿色耕耘”计划,对农村青年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业务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山区教师进修,对山区学校取得高一层次学历的教师给予奖励,山区教师学历水平迅速提高。坚持每年为农村学校补充优秀师资,保障了山区学校教师队伍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