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倾注着教师的心血,但同时教师自己的收获也颇多。因为教师的成长和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只有教师持续不断地发展才能不断地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幼儿和为了自己,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自己。

新教育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实施教育,并要考虑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如果只考虑如何让孩子适合我们的教育,那么也许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惟命是从。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每一个幼儿发展个性、舒展自我,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通过对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确立教育民主的思想,充分尊重、信任、激励幼儿。

一、重新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1、建立平等互动

拉夫尔.泰勒曾经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泰勒的这一说法说明真正的教学是让学生主动去学,让学生有机会去学。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能动的主体作用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幼儿主动的加工消化,没有幼儿的同化、顺应过程,单凭教师的灌注,是无法实现教育目的的。因此,让孩子从心理喜欢教师,愿意同教师说心里话,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支架着幼儿的学习,不断地观察自己的行为与幼儿的反应之间的动态关系,借助于幼儿的表现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幼儿的反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行为,构建教师与孩子之间信任、互动的关系。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要使幼儿充分认识到教师是我学习中的“同伴”,并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

2、不用成人的角度观察幼儿

一提到观察很多教师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的确教师经常谈要观察幼儿,可是提的多,说的多,并不等于在实践中做的好,教师往往是从成人的角度而不是从幼儿的角度去观察幼儿,因此常常是“我想他是在干什么”,而不是“我看到他在干什么”。举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喝完牛奶拿着杯子去洗,当水柱流下来时,他用手按住水柱,但水还是从间缝里流下来,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幼儿的老师,可能的反应是这是在浪费水,不好好洗牛奶杯而在玩水,接下来的行为可能就是批评指责,而从幼儿角度来看幼儿的老师,她的反应可能是“他为什么这么做”,接着和这个孩子交流,原来孩子想通过手试试能不能按住水。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的眼镜去观察他们,你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