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特性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具有以下特性:①教育内容要生活化和具有生成性。教育内容生活化,其目的在于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在于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幼儿当前的意义;因为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学内容对于自己是有意义的,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理解。因此,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中要适时融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使幼儿体验和感受到这些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周围物质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和理解科学对于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的前提和实际背景,为培养幼儿的探究动机,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使幼儿获得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兴趣,幼儿的学习就缺乏真正的动机。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应当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扩展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因此,教师应随时注意发现、支持、扩展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发现、保护和培植幼儿可贵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生成科学活动,使幼儿科学教育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进而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究。②教育过程能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幼儿园现行的科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孩子的手脚,孩子运用感官感知和动手操作多了,但幼儿的头脑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还停留在一种“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的状况。真正的主动探究和学习应是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作用的结果不断强化或调整幼儿对客观事物原有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包括以下必要环节和要素:幼儿产生疑问或疑惑;幼儿用已有的经验猜想和解释;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作用的结果和事实调节幼儿的认识,验证幼儿的解释是否适宜。③教育活动的结果要使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使他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要引导幼儿经过探究活动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很多研究早已证实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性和表面性特点。这种认知发展上的局限性决定了幼儿无法获得客观的认识,他们的认识在成人看来甚至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幼儿能理解的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科学性”。因此,教师要以“儿童化的思维”方式努力去理解幼儿,接纳幼儿对周围事物不同于成人的“独特认识和解释”、“非科学性”认识和想法。④教育价值的可持续性和多项性。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能否使幼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终生价值的大目标,是我们衡量科学教育活动成败与否的核心原则。科学教育活动中,知识经验是幼儿探究活动的必然结果,它不应成为教师追求的主要对象。作为教师,要时刻牢记“人是教育的目的”,不能以牺牲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来实现知识的传递,不能以牺牲幼儿的探究兴趣来实现知识的获得。另一方面,科学活动作为幼儿与物的交往和认识活动,它所实现的教育价值应是多方面的。⑤教育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组织方式上,幼儿科学教育应注重幼儿自发的个别探究和小组探究活动,将活动内容灵活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