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美好的,美好的童年总是与健康上口的童谣相伴。但时下流行于孩子们口中的童谣却变了味。比如,有冷嘲考试、调侃暴力的童谣―――“今天星期四,你又去考试,考到四十四,回家看电视,看到少林寺,就想学本事,学了几路拳,出门去试试,被人打成西红

    柿,还说没事没事。”有玩世不恭的童谣―――“星期天早上雾茫茫,你和小明去抢银行,小明抢金你抢银,不知谁打了110,他瘦跑得快,你胖跑不赢,他当大款你被判了刑

    。”还有形同“荤段子”的童谣―――“今天天气真正好,你和小丁走到桃花岛,瞅见黄蓉在洗澡,上上下下看个饱。”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没有儿歌自己编”,而编出来的却又让大人们大跌眼镜的童谣为何会竞相传诵?我认为,除了思想教育、人文熏陶软弱无力外,还跟诗歌不景气这一大背景有关。儿歌遭冷落,被认为是“小儿科”,不值得重视和投入创作竟成文坛的一个潜规则。在幼儿园阶段,老师就缺乏自编自唱引导孩子唱健康儿歌的意识,学校更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课程。又比如,作者创作没有动力。现在,编剧本拍电视剧、策划超女猛男比赛来钱快,搞儿歌童谣这类“小儿科”似乎出力不讨市场的好。

    生活中健康的童谣少了,不健康的儿歌才有了市场和得以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要让健康的童谣不断层断代,让孩子们重新找回童真,我们的学校、家长和教育部门以及社会方方面面,都应重视童谣的开发和创新,最好将此当作一项“育子工程”来抓,让童谣时刻在孩子的耳边响起,响彻千家万户。

    前不久,有媒体征集新童谣。笔者试着写了两条。其中见报的一条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歌中唱道:“我游戏,你游戏,挥手游进新天地;你儿歌,我儿歌,昂首飞出新窝窝;你童年,我童年,自古英雄出少年。”我的感受是,编儿歌其实并不难,难在形成认可健康儿歌的社会氛围,难在建立激励作者创新的机制与动力,难在我们大家用童心去感受童谣、振兴儿歌。试想,如果健康童谣多了,演绎童谣的节目活了,“没有儿歌自己编”的那些不健康童谣还会在儿童中如此“上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