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不称心就大哭大闹、乱扔东西,甚至打人骂人,这是孩子任性的表现。面对孩子的任性,家长的软硬兼施往往无济于事,因此常常不知所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家长之间意见和态度不一致,使孩子有机可乘。

2、孩子经常和年长的儿童或成人一起玩,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的经验,有条件任性。

3、家长没有原则地迁就孩子,误将民主等同于无条件地容忍孩子。

4、家长的榜样作用,父亲或母亲发脾气时的行为很容易为孩子所效仿。

5、过多地说教、讲大道理。如经常要求孩子回答:“为什么要这样乱发脾气?”反复警告孩子:“你不应该这样发脾气,”并一次次说明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理由,类似的“过度教育”,令孩子反感。

6、对孩子的负性情绪反应过于敏感,常常加以批评和指责,结果使孩子原本欠佳的心情更加糟糕,可谓“火上加油”,恶性循环。

7、对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过于执著和坚持,反而使孩子的问题由小变大,造成“对抗升级”,产生了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象。

尽管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但家长可以针对自己的孩子的情况,试试以下办法:

1、家长意见保持一致。如果实在不能达成一致,则宁可放弃当时的管教,事后再作处理。如明知奶奶会唱反调,就干脆等奶奶不在场时再处理这件事情。

2、接受孩子的负性情绪。当孩子发脾气时可以抱起孩子轻轻地安慰他:“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好多了,也就没有机会乱扔东西了。事实上,孩子也并不愿意发脾气,只是他没有更好的方法使自己平静下来。而家长的批评、指责、冷漠和说教往往会使孩子更加烦躁不安。

3、了解孩子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原因。孩子情绪不好、甚至乱发脾气肯定是有原因的,如得不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感觉无聊、疲倦困乏、被同伴排斥、父母关心不够、被教师批评、想做的事情做不好等,家长要通过仔细观察对症下药,从而平息孩子的情绪。

4、在赢得孩子信任的前提下,趁孩子心情好的时候简单明了地向孩子提建议,尽量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如换“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不可以做什么”,更忌“长篇大论”。但家长必须坚持一些重要的原则,如:“不准打骂孩子,并用行动向孩子表明这一点。

5、放弃改变他哭闹行为的努力。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往往会作出过度反应,结果可能使孩子原本偶然出现但会自行消失的“不良行为”得以强化,并因此而固定下来。“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孩子是需要自己来慢慢调整情绪和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