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生点评《天鹅的故事》《黄鹤楼送别》

几年来课改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

阅读课要教什么?

语文的综合广普,语文包罗万象,八九十年代课文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教到什么程度?

水质清则无鱼,语文是模糊的讲的太清楚了这就不是语文。深度语文,深到什么程度?

拿什么教?

用什么办法教?

大俗则大雅,赵树理板话中的大俗语言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就围绕这四个问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记得以前听黄继光的一课,我问学生黄继光你觉得什么人?黄继光堵枪眼,不怕牺牲。这些年来,课程标准的目标已经说了很清楚,中年级标准要求中提出要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要不断融入自己的理解体会。我现在做过统计,以前只有6分钟,,现在我估计能达到8、9分钟了吧。中年级还有个略读默读的问题,第一节课中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年级还有理解和应用的要求。有三点,一要理解体会词语的意思,体会关机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低年级只要理解就行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如果不抓词语,课文就空了,就不是语文课了。二还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年级现在我觉得现在有所降低,再往下看要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内容。这个现在不掌握将来害了别人。三,要把课内和课外结合,45万字怎么达到?我觉得是将来提高阅读教学战略意义的东西,教是为了不教。

高年级的朗读能力提出了浏览和默读速度的要求。而且在字数上提出具体的要求。思维的轻度和概括的能力要求高了许多。理解,一是理解在语境中的恰当意思,二是体会此举的感情色彩,三是推测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例如最近有个老师教《寻隐者不遇》,三问三答,隐者何人?采药的人,是什么人?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应该引起我们老师的足够重视,按照张自功先生的话要走一个来回,在这个问题上相对是薄弱的。三要研究不同问题的教学,标准提出了三种记事性的有三个要求,说明类的文章,诗歌类的文体,当然还增加了议论文。还增加了剧本,还有一个介乎之间的文体。对于诗歌标准只有三点要求:大概意思了解,体会诗歌的感情,我听了一些名师的课堂,我觉得讲得深刻了,我想问诗歌现在这样教,到了研究生我们教他们什么。

今天刘志春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很松弛,为什么很松弛,第一他对公开课的观点比较明确,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就是最朴素的。第二表现在对课文解读的深刻性,教什么,拿什么教,很明确。第三这两节课都告诉我们教到什么样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