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讲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掠并放火烧毁的情形,强调了英法联军的恶行给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带来的巨大损失,激发了我们对敌人的愤慨,也反省自己,从而坚定了我们“民族当自强”的信念。

作者是如何通过介绍圆明园来激发了我们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慨,并且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历史的巨大损失的?

“昔”和“今”对比着来写。

我们回忆课文内容:作者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先写了圆明园的规模之大,由三座大园组成,然后写了圆明园内各种珍惜的景物,“漫步园内,有如漫步天南海北,包揽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接着有介绍了园内收藏的各种文物,告诉我们: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这篇课文的课后有一个思考题:作者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昔日的辉煌?

我们在回忆一下读课文的过程。我们读昔日辉煌这三个自然段,当时的感情是怎样的?“漫游天南海北,浏览古今中外盛景”的愉悦,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建筑艺术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的大规模建筑群落和艺术宝库而自豪。

但是,就是这样令我们自豪,令我们赞叹的艺术瑰宝,却被侵略者给抢光了,少成了废墟一篇,我们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一下子跌落下来,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切齿,为艺术宝库被抢光变成废墟而惋惜,我们开始思考原因:侵略者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侵入中国并犯下如此滔天罪行?弱即被人欺。这种情感体验一下子就非常深刻了,一下子就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这,就是“昔”与“今”对比着写的作用。

读了这篇课文,在产生了对侵略者痛恨,为祖国艺术瑰宝损失而惋惜,深刻自我激励鉴定自强信念的同时,我们还得到了关于“如何写作”的启示:

想介绍某一事物、某一时段的社会生活的美好,我们可以采用“昔”与“今”对比着来写的方法,写出“过去怎样”,在写出“今天发生的变化”,让读者在对比之中产生对“昔”或者“今”的美好的感叹,进而思考变化的原因,从而进行自我激励!

练习:跟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了解一下,过去他们小时候住房条件是怎样的?再看看今天他们的住房条件是怎样的?过去他们的吃穿条件是怎样的,现在我们的吃穿条件是怎样的?选择一个角度,记录下来,通过对比,想一想自己有怎样的感悟?把感悟也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