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直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道德发展包含道德认知的发展和道德情感的发展两个方面。道德教育包括道德启蒙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园幼儿有损人行为的表现,如:偷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不及时归还等。幼儿是否已获得有关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的知识及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对行为做出相应的判断?幼儿损人行为是否成为道德行为?对不良道德行为应如何矫正是人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幼儿认知发展的新进研究成果强调幼儿获得的知识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幼儿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大量的科学知识既“朴素理论”——行动结果满足需要便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据此逐渐学会区分物理、生物、心理等不同领域的对象、现象,认识其独特的因果制约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对有关概念的认识,形成有关领域的认知结构①。研究幼儿所具有的道德知识水平可以促进幼儿道德认知发生发展等理论的再发展。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部表现方式,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客观指标。只有当一个人充分认识到行为的道德意义,他的行为才可能称得上道德行为,如果一个人无意中做了一件好事,其行为不能称为道德行为。研究幼儿损人行为是否成为道德行为为幼儿品德发展方面及幼儿心理发展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幼儿不良道德行为是不被接纳的行为,是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障碍,是幼儿品德培养和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解决问题。有关幼儿不良道德行为的研究虽然不少,但还不够丰富。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丰富幼儿品德培养方面的知识文化。

道德发展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我国有崇尚道德教育的传统。幼儿教育目标中,就身心两个方面的发展来说,我国更重视幼儿身体的成长,而西方国家更重视心理发展。因此,此研究假设我国幼儿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发生发展可能表现出与西方幼儿不同的特点。

道德行为是人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推动下产生的涉及道德意义的行为。研究幼儿损人行为是否成为道德行为,也为我国幼儿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相关的资料。

如今谈得较多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而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却谈得很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思维逐步趋向抽象,幼儿的社会性将不断发展,如何对幼儿不良的道德行为进行矫正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幼儿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国外有研究表明:幼儿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但这种发展并非直线式的,而是具有波动性的,甚至在一定年龄段出现发展的倒退现象;并且幼儿的道德判断水平也因判断内容不同而异。这一结果反映了品德现象的复杂性。皮亚杰说:“幼儿的第一个道德感是服从”。他把这时候的幼儿道德认识称为他律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所谓他律是指幼儿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②。他把10岁以下的幼儿对道德判断问题分为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两类。可发现6岁以下的幼儿还不能进行比较,平均7岁幼儿对道德判断表现为客观责任,而9岁左右的幼儿开始表现出主观责任。对“幼儿损人行为情绪”的研究表明:幼儿虽然知道损人行为不对,却并不对损人行为产生不快情绪。斯金纳对“不良行为的纠正问题”的研究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1.模疗法:分两步 第一步,让病人先观看别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强化结果。这些行为与强化都是病人所希望的。2.随机强化法:一种比较灵活的治疗方法,包括操作学习技术。3.代币法:代币法实施于精神病院。4.厌恶刺激法:当患儿发生不良行为时要求教育者要说“不!”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