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过多的鼓励与赞扬,适得其反。

“真不错”“太棒了”“很好”“真聪明”诸如此类的词语,你在课堂上随时可听。不错,我们是要把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放在首位,是要尽力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尽量地让学生享受成功感。但过多的滥用鼓励与赞扬,却只会使学生麻木、 盲目,反而失去了激励作用。

3、过急的讨论与交流,流于形式。

讨论与交流有助于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有利于学生接收多方的信息,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建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有效的讨论与交流必须经历学生“独立地思考——组织语言——表达”这一过程。这就需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可在我们的课堂上常见的却是教师一声令下“开始讨论”学生便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了。这样不加思索的讨论、交流非但不能对学生有所帮助,反而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本人认为做为一名农村教育实践工作者目前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努力贯彻实施新课程,努力地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在我们已有的运用创设情境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我们更应注重做到从外在动力的使用向从内在动力的激发上转变。要知道,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对“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因而,我们必须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挖掘教材的现实因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具体做法:

首先应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从自行车的三角架看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从圆形的车轮深刻理解“在同一圆中,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这一特性,放大尺里有平形四边形的可变性,各种各样的地图离不开比例尺,而诸多的圆形也给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通过观察体会,使学生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其次应注重引导学生善于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多进行“运用这个知识可能解释哪些生活中的现象”的反思,使学生养成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应当挖掘教材的可探究因素,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从真正内在意义上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百分数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在充分地调查社会上出现的百分数后,再让学生自主地观察这些百分数的特点,分析百分数的意义,处理搜集到的信息,并由这此信息引发思考和联想等)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