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同学们,在你人生历程中,你觉得什么时光是最快乐的?为什么?引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正是这句话让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一生背负着自责,正是这句话让鲁迅先生想起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的一幕,这一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风筝》这篇散文回到他的童年那段时光。(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这篇文章,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组自学,哪三个方面呢?——探究人物、探究语言、探究主题(板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人物、语言两个方面解读文章的主题不仅是这节课教学目标也是教学重点。首先通过整体感知回答问题。(出示幻灯)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回忆关于()的事,即精神虐杀的一幕。这件事涉及到的人物:()和()。

师:好,我们就从探究人物开始解读文章的主题。对人物的探究我们应该分两个阶段,就是“小时候”和“中年以后”的“小兄弟”和“我”分别留给我们怎样的印象。

 (三)探究人物

师:请第一组同学交流探究结果:小时候的“小兄弟”和“我”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幻灯)

小兄弟:喜欢放风筝、活泼、可爱、胆小怕事、心灵手巧——不敢反抗

我:不爱放风筝、有封建观念、粗暴、野蛮、专横自私——横行无忌

(说明:要求学生走入文本,重点从3、4自然段进行分析,通过典型动作,神态把握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请。)

教师引导:“我”为什么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封建教育观念的影响)

(说明:第四自然段采用表演的形式,把人物的性格特征演绎出来。首先齐读对哥哥描写的一段,然后再表演,表演时注意动作、面部表情。)

师:表演出了哥哥什么性格?(蛮横,不讲道理,横行无忌)

表演出了弟弟什么性格?(胆小怕事,不敢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