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思维特点

一、孩子的大脑在快速“成长”

2岁左右的孩子头的比例占身体的1/3,3至5岁时占身体的1/4……可见,6岁前大脑是身体发育最快的部分。

再看孩子成长过程中脑重量的变化。以成人脑重量为100%,3、4岁幼儿脑重已达66%,7、8岁已达80%,到了12岁,脑重和成人一样,基本停滞不再增加了。可见,12岁前大脑的重量增长最快。

二、快速“成长”的大脑的需要什么?

大脑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在逐步增加体积和重量的成长过程中需营养物质,这众所周知。

但婴儿生下后若封闭在一黑箱里,即使给他最好的营养,12岁后也不会成为一个正常人,因为他缺少正常人的信息刺激。

快速成长的大脑需要营养物质和信息刺激。

在大脑成长关键期,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刺激比营养物质还重要。

“昔孟母,择邻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环境信息吸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那时上学没现在那么方便,家庭教育被视为兴国安邦的重要形式,而家庭启蒙教育的核心不是学什么技能,而是子女的德性培养。当今教育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孩子反而变得冷漠和平庸了,中国几千年来行之有效经典启蒙很值得我们借鉴。

既然信息刺激如此重要,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孩子是怎么接收信息刺激的。

三、孩子是如何接受外界信息的?

孩子如何接收外界信息?像我们大人一样有意识地去学习吗?

婴儿从初生到二、三岁,就基本掌握了母语。她从母亲子宫呱呱落地时,四周是完全陌生的世界。大家在周围所说的话对她来说完全像“外星语”。然而她却有本事在两年之内就把这“外星语”学会了,能跟周围的人对话了。她没有一本教科书,没上一节课,也没人教她句型语法,拼音音节、舌齿音舌面音什么的。她只是游走于我们中间,漫不经心地就学会母语了。对比大人学外语时的痛苦经历,就不得不赞叹婴幼儿惊人的学习吸收能力!

幼儿像一块干海绵,看似漫不经心却自动的、完全的吸收适合她吸收的整个环境。这种神奇的力量,蒙台梭利称为“吸收性心智”。

我们老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要做的不是让孩子像大人一样刻意去学什么,而是将希望孩子吸收的良性信息变成适合孩子自动吸收的环境。

四、总结:幼儿特点及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孩子不是白纸,是海绵--吸收性心智

幼儿不是一张被动的任人涂抹的白纸,天生具有主动探索、感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幼儿天生具有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二种神奇力量,象一块主动吸收的干海绵。

幼儿教育要做的只是提供适合幼儿主动吸收的环境。

2.让海绵自动吸水--多态阅读

婴儿出生到二岁左右基本使用母语,因为处于口语、表情、神态、动作、场景等综合性母语环境。

幼儿吸收外界环境信息的所有方式都是广义的阅读,我们称为多态阅读。阅读是由外致内的输入过程。

相比听说话、看书,图片实物、动作表情、故事场景、角色扮演等综合性多态阅读环境更能激化幼儿兴趣,调动幼儿多感官吸收。

在语言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中应创设适合幼儿吸收的多态阅读环境。

3.孩子有100种语言--多态语言

表达自己的所有方式都是广义的语言,孩子有100种表达方式就有100种语言。

除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外,表情动作、音乐节奏、绘画等都是广义的语言,我们称为多态语言。语言是由内向外的表达输出过程,积累越多,表达越顺畅。多态语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鼓励幼儿运用其擅长的表达方式,可让幼儿更好体验与他人沟通交流的乐趣。

4.汉字是诗是画是故事,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幼儿俱有摄像式记忆模式,对图形图象有极强的感知和判别能力。

运用“据形判别识字法”,发挥幼儿图形判别快和强的优势,同时解决“音形义”对应的问题,事半功倍。

汉字是象形字,汉字的演变是有趣的故事。选择一些有趣的汉字,让幼儿观察对比汉字的由图形演变到文字的过程,可培养幼儿对文字符号兴趣和激化对祖国文化自豪感。

5.幼儿不喜欢写,但喜欢画

涂鸦很轻松随意,孩子喜欢,写字是受限制的精细动作,不适合幼儿。

前书写不是让幼儿写字,是为幼儿将来写字写做准备。前书写技能培养是汉字书写相关的基本动作、方位知觉、字形辨别、书写方式和习惯等技能的学习与培养。

激发幼儿动笔涂鸦的兴趣,再逐步引导过度到“画”字,可为将来写字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