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小班幼儿“关爱教育”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由于家庭结构的日益“核心”化,中国的独生子女们享受到的关爱太多,而付出的爱却实在太少,以至造成自私、冷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了环境创设法、移情训练法、故事讲解法、角色扮演法、家园配合、关爱日活动以及逐渐强化法,对幼儿进行了关爱教育。实践证明上述“关爱教育”的实施策略促成了关爱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幼儿关爱教育

近年来,由于家庭结构的日益“核心”化,大多数家庭只有父母和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是父母、祖辈、亲友等照顾、抚爱、赠物和智力刺激的集中对象。他(她)们个个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个个是宝,但他(她)们缺乏同伴间友好、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只知道自己需要别人疼爱、关心、关注,却不知自己该如何去关心别人,给别人一点关爱。就算给了他(她)们全部的爱,又有多少孩子能孝顺父母呢?有位教育家说过:“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是最为崇高的品德。教孩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她)们一颗善良、仁爱的心灵。为了不让祖国未来花朵的爱心枯竭,父母、老师不仅要给予他(她)们关爱,还要让他们学会

“关爱”他人。由此,强化幼儿关爱教育非常重要。于是我园组成幼儿“关爱教育”课题组择定小二班的25名幼儿(3.5——4岁)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幼儿“关爱教育“研究。研究时间自2000.9——2001.6,历时一个学年。现将研究成果简介如下:通过对幼儿实施关爱教育,使幼儿能从同伴中开始学习关心别人、从关注动植物中学习体贴照顾、从生活实践中学习分享谦让;让幼儿拥有一颗关爱之心,感受关爱所带来的快乐,减少自私、懒惰、任性、缺乏责任感和不会关心他人的行为。

一、幼儿“关爱教育“的涵义

幼儿“关爱教育”的关系即指能觉察体验别人的心情,能站在别人的位置与角度,感受别人的欢乐、痛苦、烦恼、失望之心。关爱是幼儿良好社会性、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关爱行为是在幼儿社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形成直接影响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关爱的培养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搞好人际关系,保持愉快情绪都有积极的作用。四岁左右的幼儿,社会性开始萌芽,是品德教育的关建期。关爱教育立为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