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在幼儿园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常常遇到个别孩子说些难以理解的话,做些出乎成年人意料的事,一时语塞,尴尬莫名,给课堂教学带来影响,甚至于中断了教学去处理。即使备课很充分,也无法事先估计,所以事到临头,不知所措。事后冷静想想要是处理得当就会减少了负面影响,如果机智,还可能成为一个教育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化负面影响为正面教育。

二、案例分析

1、生活活动:教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了大、中、小号三套衣服,给孩子的要求是选择一套最适合自己的衣服。教师真正的活动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比较大小。可一个孩子选中了一套小号的衣服,衣服是捉襟见肘,可他却一口咬定这件衣服穿得刚刚好。

幼:“这件衣服是我喜欢的,你看这上面有跳跳虎,它在打篮球,很漂亮的,我很想要的。”

师:“如果让妈妈买衣服,你也买这件吗?”

幼:(很认真地点点头)“就要这件了。”

师:“大小刚刚好吗?”

幼:“刚刚好。他*的衣服也有很短的。”

师:“哦,浩浩认为有跳跳虎的衣服是最适合自己的衣服,对吗?”

幼:“对的。”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根本矛盾是教师和学生的矛盾,或者说是课程和儿童的矛盾,也就是教师的意图和任务,同儿童的心理、经验、状态等等之间的对立冲突,这种对立在严重的情况下常常是敌对的,在一般的情况下也是相互斗争着的。在这个活动中,孩子对衣服的评价标准脱离了教师预设的框架,他的兴趣集中到了衣服的装饰之上。教师试图拉回来,可却没有成功,最后只好跟着孩子走了。

一个寓意深刻的教学比喻说,为了来学校学习新知识,学生需要跨过一些障碍(比如说,一条街)才能来到老师的身边(学校)。但是,一个接近孩子体验的老师可能会意识不到这个学生仍在试图“从街道的另一边”来理解事物。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期望学生能走到老师身边来。

我个人比较赞同这位教师的“冷”处理方式,因为她给孩子的要求是选择一套最适合自己的衣服,孩子的偏离并不代表他不理解大小(“他*的衣服也有很短的”),所以不需要给他强行灌输成人的标准,承认孩子自己的标准也反映了教师对孩子的尊重。

2、语言活动:教师给小朋友们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师:过了几天小蝌蚪的身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长出了两条腿。

师:对,在大脑袋和长尾巴之间长出了两条后腿。有了两条濮水的后腿小蝌蚪游得更快了。它急于找到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游哇游,这时它看见了谁?

幼:鲤鱼妈妈。

师:小蝌蚪是怎么问的,鲤鱼妈妈是怎么说的?我请几对小朋友来表演一下。

(表演完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