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妈与工作,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吗? 选择继续工作的妈妈,面临的最大压力是什么?最需要的支持是什么?如何做才是对自己和孩子都比较好的呢?我们是否可以不纠结地,同时做足够好的妈妈和足够好的职业女性?

我们的母亲辈和祖母辈,更多凭借母性的本能和传统没得来养育孩子,然而新一代的妈妈,面临着更多困境,同时对自己的角色也拥有更多知性的理解。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母亲,常常陷入照顾孩子和自我追求的矛盾,时时感到困惑甚至焦虑。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克里斯蒂安娜?奥利维耶(Christiane Olivier)认为,现在的女性会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一方面,女权主义促使她们努力工作,不断奋进,也使她们过上了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她们不知道该如何做好一个现代妈妈,也就是说,接受自己无法最大限度地承担母亲职责这个现实。的确,现在女性大部分都有工作,可以用来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了,甚至有时不得不在孩子和工作之间作出两难的抉择,这让她们感到负疚,也感到焦虑。于是又有一种声音渐渐回潮,认为在孩子出生后的几年之内,妈妈应当尽可能地把时间、精力用来陪伴孩子。当妈妈与工作,抚养孩子与追求自我,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平衡呢?

Step1给自己的角色排序

是优先做好工作,还是优先做好妈妈?在这个问题上,个体差异非常大,并没有普遍一致的答案,但是每个母亲都需要去权衡得失,想清楚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自己心里要有优先的排序,这样内心就不会慌乱,不会出现强烈的焦虑或冲突。

 “尽本能地去做妈妈”

 安顺32岁,儿子2岁半

安顺是在有了儿子之后,才全面而深刻地领悟了做妈妈的意义。之前,她做着自己喜欢的平面设计,很忙碌很累,但也充实满足。要不是为了孩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辞职回家。儿子1岁半的时候,安顺觉得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对一切都不满意。工作已经不能再给她那么大的满足,因为她不再有从前那样平衡的心态,而是无比纠结。她几乎看遍国内外的育儿书,悉心理解着儿子的每一个举动和需要,可是当白天出去工作照顾不到孩子,看不到他的每一步成长时,心里就很抓狂。她觉得:“即便我说自己工作是为了养孩子,可是我出去工作,让保姆来我家工作,这是多么奇怪的一件事!”那时候安顺觉得什么都不可能满足她,除非和孩子在一起,心里才能踏实。经过权衡,她决定暂时放下工作,放下社会角色,尽本能地去做一个妈妈。

专家意见:做母亲是女人的天性

北京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贾晓明认为,“母亲”对女人而言的确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身份。孩子对母亲有着绝对的依赖,需要她的喂养才能长大,这本身对女人来讲就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她无法照顾孩子的时候,这部分的意义就丧失了。因此那些因为工作繁忙,不得不将孩子交给其他人带的妈妈,常常会有这样的焦虑:自己无法完全参与、见证孩子的成长,也无法给予孩子最需要的呵护。

 “做一个有自我的妈咪”

深爱女儿的瑶瑶,一度也曾想过要在家做全职妈咪,多多陪伴女儿。但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来还是做了“复出”继续工作的决定。她觉得:“我还是希望女儿看到的我,是一个有自我的妈咪。”如果女儿看到妈妈有工作、有朋友,过着快乐充实的生活,那么自己就给她树立了一个榜样,将来她就更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快乐的、有自我价值感的女性。“我想,所谓的言传身教,应该就是这样吧。”而且她发现,重新开始工作之后,每天回到家再看见女儿,会觉得更开心、更幸福。虽然与女儿相处的时间少了,但相处的质量却提高了,因为在有限的相处时间里,她会更加投入。在瑶瑶眼中,有魅力的女性,就是那种在每一个社会角色里都非常投入,但又能完成在多个角色间自如转换的人。

 专家意见:优先选择自己的幸福

韩国育儿专家申宜真常常说:“愿妈妈们首先幸福。”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但是幸福的人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认为,自己就是人生的主人,生活不依靠其他人或依靠运气,而是会随着自己的努力和改变而发生改变。因此妈妈优先选择自己的幸福,绝对不是自私的决定。因为孩子其实会下意识地模仿妈妈的生活态度,如果妈妈表现出独立的、有个人存在感和个体价值的姿态,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让自己获得想要的生活。有许多妈妈为了孩子 “做出牺牲”,忍受着不理想的生活状态,但是这样的话,孩子就无法从妈妈那里学到如何培养独立的人格、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结果对谁都没有好处。

Step 2做好时间规划和管理

心理治疗师王智暂停,女性想照顾好孩子和做好工作都是值得尊重的想法,但从实际来讲,人的能量、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就像智者奥修所言,人不可能在同一时刻把两只脚踏入两条河流。因此妈妈们最好为自己设立一个底线:陪伴孩子的时间要有多少?

 “为了事业,该不该和孩子分离?”

因公司人事调动,金蕾很快将被调去遥远的北方城市工作,至少2年。对她本人而言,这是期盼已久的机会,她还很年轻,不想停下事业上前进的脚步。可是,刚满2岁的女儿又让她实在放心不下。虽然原来女儿也一直是爷爷奶奶在带的,但起码每天下班以后金蕾都会陪她一会儿,周末还能带她出去玩玩。以后如果真去了北方,每个月只能回来一次,每次最多呆三四天。而且再过半年,女儿就要上幼儿园了,在她的生活模式发生那么大变化的时候,做妈妈的却不能在她身边,怎么想都让金蕾觉得满心愧疚,非常不安。她从书上看到,3岁以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影响很大,而父母对孩子来说又是不可替代的,金蕾害怕此时的分离,会给孩子今后的心理和性格发展造成阴影。

 专家意见:0-3岁是最重要的时期

的确,精神分析学派强调,0-3岁是建立孩子与妈妈之间的安全依恋关系的最重要时期,早年与母亲的分离很可能会对孩子形成分离性创伤,造成潜伏的心理影响。孩子可能会产生被妈妈“抛弃”的感觉,甚至由此对母亲埋下很深的怨恨,也无法确定自己生存的价值。这种创伤可能不会在童年时期马上表现出症状,但到了青春期、成年以后却会慢慢地表现出来,导致他在与人交往方面的某些障碍。建议妈妈尽可能地在孩子出生后头3年里与他进行情感交流,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3年后,便可以享受更多自由了,因为此时孩子开始进入独立期,形成了初步的自我意识。

 “很多时候,我会心不在焉”

  [NextPage]

 文心30岁,儿子1岁

文心做了妈妈以后确实有幸福感,但常常并不快乐,甚至很无奈。她在一家公司就职,原本工作业绩很出色,颇受上司赏识。可是生了孩子以后,原来的很多业务都由别人承担了,这让她颇感失落,于是干脆递交了辞职书,在家里做起全职妈妈。虽然家里经济条件宽裕,丈夫也通情达理,可是安心却常常感到紧张、恐慌和焦虑,这种情绪甚至影响到她哺乳和养育时的行为状态。有时后,她亲切地用目光交流和儿子交流,温柔地拥抱、抚摸他,和他甜甜地喃喃低语;但也有很多时候,她在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时会心不在焉,总觉得自己应该有新的目标并开始为之做准备;还有更多的时候,为了不打乱自己的睡眠、吃饭和休闲的习惯,她会把儿子交给保姆。每当安心从阳台上看到别的母亲怡然自得地推着儿童车在外散步时,一丝内疚就会掠过心头:做妈妈是人生中很幸福的一件大事,可是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呢?

 专家意见:母亲的非真实性在场

安心的这种状况,被称为“母亲非真实性在场”,指妈妈对哺乳期的孩子无意识的、心不在焉的态度,表现为一种隐隐约约、难以捉摸的气恼。这种态度在哺乳期妈妈身上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事业和家庭双肩挑的知识女性中更为普遍。但它却是哺乳期宝宝面临的最严重困境,使宝宝每天都处于紧张的抗争状态。当妈妈常常心思游离时,宝宝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察言辨色”的能力,以侦察妈妈的冷漠,同时还要使出浑身解数,来唤回妈妈的关注和爱护。于是,有的宝宝的睡眠不好,夜里总是醒甚至吵闹;有的不能独处,总是黏着大人不放;有的出现攻击性行为;有的表现为退缩和胆怯……此时妈妈多半会认为是孩子淘气、任性,然而在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些都是婴儿过度紧张、长期处于警觉状态的结果。

 “我把孩子也当成了自己的员工”

 苏雪35岁,女儿4岁

苏雪是一家公司的部门负责人,工作非常繁忙,是典型的事业型女性,不过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她觉得自己应该留出更多时间陪伴她,与她相处。可事情的发展却常常令她感到非常沮丧。比如某一天,在下午开会之前,她有两个小时的空余时间,决定带女儿去科技馆玩,但女儿磨磨蹭蹭,就是不肯好好吃饭,两个人“斗争”了很久,时间就这样毫无意义地(在苏雪看来)消耗掉了,等到终于吃完饭,距离开会时间只有不到半小时了,即便女儿还是很想去科技馆,可无论如何都赶不及了,最后大家都很不开心。“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差不多是把女儿当成了自己的员工,几乎要把陪她做什么事情都写在日程表上:这一个小时是你的,所以你要好好利用,要让它变得有效率,因为等到下一个小时,我就要去开会了……”苏雪反思最近和女儿的几次不开心,发现基本上都是类似的情况。

 专家意见:陪伴孩子也有多种形式

职场妈妈一般只有3-4个月产假,重返工作岗位以后,每天就只有为数不多的时间见到醒着的孩子。很多妈妈总在计算着自己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总觉得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太短,因此感到负疚。其实妈妈和孩子共同相处的时间长短固然很重要,但相处的质量更加重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全身心投入,和孩子交流,制造愉悦的气氛,孩子也会觉得幸福。不过有些妈妈太过要求完美,觉得每天在工作之余必须抽出和孩子玩耍的时间,但心情却往往处于巨大压力之下,或者脑子里还惦记着其他事情,反而会让孩子感觉紧张,此时不妨暂且把孩子交给爸爸或其他人,等到自己调整过来之后再去陪伴。而像苏雪那样,把公司里对员工的效率要求推演到孩子身上,却又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其实不必非得做什么特殊的事情,花一点时间抱抱孩子,给他做一个小小的背部按摩,听他说说话……对孩子来说都是很好的陪伴。尤其是小婴儿,有时候只要和他处在同一空间,即使妈妈在忙自己的事情,孩子都会感到妈妈和自己在一起。比如在看书或熨衣服的时候,把宝宝放在脚下的地毯上,这也是一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

 Step3 委托并信任他人照顾孩子

理想状态当然是妈妈又能工作又能照顾到孩子,但很多时候这很难实现,因此当妈妈出去工作时,为孩子选择合适且稳定的替代养育者就非常重要,比如外婆外公、爷爷奶奶,或者月嫂、保姆。

替代养育者必须是稳定的

从孩子出生之日起,母亲就可以和另一个人分担照顾他的职责吗?

当然可以。因为几个月、甚至几天大的孩子都愿意与人交流。重要的是,至少在孩子8个月之前,一直是同样的人在他身边照顾他,保证连续性,失去一直在身边的照顾者会让孩子觉得好像失去了自己的某部分东西。当然,这样的连续性最好能坚持到孩子3岁以后。因为每次更换一个替代养育者,对孩子而言又是一次分离,又会形成新的问题。如果早年的亲密关系不稳定,孩子长大以后要建立亲密关系就会相对比较困难。

很多家庭会选择让保姆带孩子,孩子的性格会不会受到保姆的影响?

不会的。虽然孩子还可以同其他家庭成员甚至是保姆建立依恋关系,但从心理学来讲,依恋关系只与安全感的形成有关,同保姆形成依恋关系并不意味着孩子在心理、性格的形成上就会随保姆。等到3岁以后,孩子已经知道谁是自己的母亲了,即使处于善于模仿他人的年纪,只要产生了对父母的认同,所以也不必担忧他会受到保姆太多影响。

 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

与孩子的关系中应该避免负罪感和希望弥补的想法。

负罪感对亲子关系有害无益。当母亲认为自己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关爱,她就会觉得亏欠孩子。于是她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不拒绝,不敢让他们失望,或试图用各种小礼物来弥补,以消弭自己的罪恶感。有负罪感的母亲无法很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她在孩子面前不敢表现出自己威严的一面,无法为孩子制定有利于其成长的规则,而孩子也无法学习如何尊重他人。要成为一个好妈妈,并不单单是说在孩子3岁之前对孩子付出多少关心和爱,而是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地长大成人,让孩子完全融入他自己的这一代人。

无论母亲怎么爱孩子,也会有讨厌孩子的时候。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母亲无论怎么爱孩子,也会有讨厌孩子的时候,并列出了如下的理由:1.孩子妨碍妈妈的私生活;2.孩子肚子饿或有所需求的时候会非常爱妈妈,而一旦得到了所需的东西,就会像扔橘子皮一样把妈妈扔掉;3.孩子有时会怀疑妈妈,把妈妈给的食物扔掉,使妈妈对自己产生怀疑,同时却欣然接受其他人给自己的食物;4.孩子早上早上在家里哭闹了老半天,抱到外面一见到过往行人就眉开眼笑。行人们还抚摸孩子说:“真是个漂亮又懂事的好孩子!”……在这些情况下,孩子怎么能不让人觉得讨厌呢?其实就像相爱中的男女,有时候也难免产生矛盾,妈妈也不必因为有时讨厌孩子而感到不安,认为人父母就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心理学家说,好妈妈正是那种能够真实而坦率地表达对孩子的爱憎的母亲。

不能每时每刻陪伴他,就不能要求他每分每秒都黏着我。

要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比如白天妈妈去上班,由老人或保姆在家带孩子,孩子跟妈妈可能就不是特别亲,这也很自然。再忙的妈妈,有时候都会喜欢孩子来“黏”自己,如果感觉不到,可能会有点失落,此时就要提醒自己,建立一个合理的期望值,因为完全的亲密需要完全的陪伴。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与工作成就感带给自己的快乐,是两种不一样的快乐,互相不可替代,如果想要把工作和妈妈都做好,就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期望值,尽力地去平衡。

 金蕾27岁,女儿2岁

 瑶瑶28岁,女儿1岁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