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近年来,大量的社会调查表明:现在大部分小学生的时间观念不强,时间安排不合理。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代,又是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教会孩子合理、充分地利用时间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活动目标

1.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并能付诸实践。

2.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4.扩大知识面,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雪绒花”一分钟。)同学们,这音乐好听吗?

生:好听!

师:刚才播放的音乐,是由号称乐器王子的“萨克斯”用慢三拍节奏演奏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雪绒花”的片段。这不,昨晚黄老师又跟往常一样欣赏了一小时的音乐。(课件出示“1小时”。)接着看,黄老师昨晚又做了什么?(课件出示黄老师在观看地球仪的情景,并出示所用时间“25分钟”。)

生:在观看地球仪。

师:对啊!五一长假快到了,黄老师在考虑长假去哪几个地方旅游。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课件出示黄老师在擦花瓶的情形以及所用时间“30分钟”。)黄老师又在干什么?

生:黄老师在擦花瓶。

师:对!黄老师喜欢在工作、学习之余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同学们,脑力和体力劳动有机结合才是劳动的最高境界。那么你们猜一猜,完成以上三件事最短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猜一猜,完成以上三件事最短需要多少时间?”)

生1:1小时55分。

生2:大约2小时。

生3:1小时。

(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分别板书。)

师:哦,问题来了!同学们回答的不一样。现在就这个问题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黄老师完成以上三件事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景呈现学习信息,提出生动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猜一猜,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展开探究,得出结论

1.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师四周巡视、倾听。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代表1:我们组认为需要1小时55分。

师(板书后追问):你们组是怎么想的?

代表1:把听音乐、观察地球仪和擦花瓶的时间加起来刚好是1小时55分。

(代表2急着想要说。)

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别人。

代表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组的想法,因为听音乐和擦花瓶可以同时进行的,所以只需要1小时30分。

代表3:我们组认为只要1小时,因为在听1 小时音乐的同时可以完成擦花瓶和观察地球仪。

代表4:难道你们组能一脑两用吗?

(教室里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你们最欣赏的是哪一种安排?为什么?

生1:我最欣赏第三种。因为黄老师听音乐只是为了欣赏、放松精神,所以边听音乐边做其他事是互不妨碍的。

生2:对!我也同意梁墨的见解,因为我们做课堂作业时,黄老师也常常给我们放轻音乐,难道不是吗?

(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师:同学们,能听听黄老师的见解吗?黄老师在工作之余听音乐,一般是为了放松、调节自己的心情。但有时候是为了理解一首音乐作品的内涵,这时就要全身心投入,黄老师只能“一脑一用”了。所以,同学们刚才说的两种情况都有道理。这说明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大家对以上肯动脑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同学给予掌声鼓励。(全体学生鼓掌。)现在我们一起用线段图来帮助加深理解(板书如下)。

师:(课件出示“用电饭煲做饭”以及煮饭所需时间“30分钟”。)昨晚黄老师又煮了饭,现在你们算算黄老师完成以上四件事最短需要几分钟?请你们同桌讨论,反馈汇报时要说理由,再评价哪种安排最合理。

(学生因为有了以上的经验,所以能较快地总结出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了如下板书。)

师:看了这个板书谁能得出一个结论。

生1:在同一段时间内可以同时完成多件事情。

生2: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在同一段时间内可以完成多件事情(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合理地安排时间(板书)。

【这一板块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代表汇报、师生合作等一系列活动过程,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心交流,让学生在互动生成、真诚评价中理解了“在同一段时间内可以同时完成多件事情”,明白了要合理安排时间,并使学生在积极动脑思考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高,真正使数学教学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

三、联系实际,畅谈经验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有哪些合理安排时间的经验?

生1:我一边整理书包一边背课文。

生2:老师,我可以边乘飞机边上网吗?

师:哦,这个问题咨询一下我校的电脑专家谢老师。刚好谢老师也在这里。(因为是校大组活动,所以有好多老师在听课。)  

师(谢):随着科技的发展,边乘飞机边上网也是可能的。

生3:我边读书边思考。

生4:边看电视边吃饭。

生5:我反对靖超同学的做法,因为边看电视边吃饭会影响胃的消化。

师:针对这个问题黄老师以前曾专门咨询过两位医生,他们一致认为,偶尔几次这样做是可以的,如果长期这样做是不行的,确实会影响消化。同学们以后不能边吃饭边看电视,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们若有所思。)

师:昨天老师买了一本很吸引人的小说,于是我就边乘三轮车边看书。你们说这样安排合理吗?

生1:黄老师,你爱学习非常好,但你不能坐三轮车时看书呀!这样会影响你的视力。

师:谢谢你,之也同学,黄老师记下了。

生1:我爸爸总是爱边抽烟边上网到深夜。

生2:佳佳同学,劝劝你爸爸,这样做既不文明又会伤身体。

师:对!周翔说得好,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同时也要注意“用脑科学、用眼科学”。所以说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板书)。

【我在这一板块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畅所欲言,任凭他们表达、争辩,进行思维相互碰撞。因为我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和“动态的生成”,同时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学以致用,促进内化

师:(课件出示“煮两个鸡蛋需6分钟,烤面包需2分钟,冲一杯牛奶需1分钟,削一个苹果需2分钟。”)这是小明同学做一份早餐所要做的事,请你们帮他合理安排一下,算算他最短需要多少时间?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在煮两个鸡蛋(6分钟)的同时先烤面包(2分钟),再冲一杯牛奶(1分钟),最后削一个苹果(2分钟)。这样最短需要6分钟。

生2:……

师:(课件出示“整理房间需5分钟,洗漱需10分钟,吃早饭需10分钟,听英语需20分钟,烧开水需30分钟,坐公交车需30分钟。”)这是小明每天起床到去学校之间的活动内容,现在请你们帮他合理地安排一下时间。

生1:在烧开水的同时整理房间、洗漱、吃早饭,坐公交车时听英语。这样需要1个小时。

生2:在烧开水的同时整理房间、洗漱、听英语。坐公交车时听英语、吃早饭。总共需1小时。

生3:……

师:从小明的活动内容可以知道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喜欢他吗?

生:……

五、拓宽引申,手脑并用

师:有3个煎饼,每煎熟一面要1分钟,每次最多只能煎2个,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煎熟三个煎饼,谁就是优秀小厨师。现在看看谁是优秀小厨师。(用圆片当饼,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然后回答。)

【这两个板块是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巩固与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分析事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习的境界。】

六、活动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过得愉快吗?谁能把自己的快乐说出来跟大家共享?

生1:我懂得了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所以就很快乐。

生2:通过这一节课,我知道了黄老师是位热爱生活的好老师,所以我喜欢黄老师,我能做黄老师的学生我很快乐。

生3:我学会了怎样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每一天,所以特别快乐。

师(动情地):同学们,人生之路既漫长又短暂,愿你们合理地安排好每一天,让你们的每一天都充满色彩。谢谢大家!

【这一板块通过提问“这节课你过得愉快吗?”引发学生交流了各自对这节课的感受与收获,使他们经受实践活动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活动在老师动情的寄语中落幕,使学生的激情欲灭不能,久久荡漾。】

活动设计思想

一、学习过程是一个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的过程

本节课,笔者以教师课余时间听音乐、看地球仪、擦花瓶的生活情景,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实践问题——完成三件事最短需要多少时间?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全体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认知、情感共同参与,全身心投入合作交流,在对话、交流、评价中不断闪现思维火花。同时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不断进行沟通。整节课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并具有浓浓的人文味,真正体现了“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师生间共同对话、共同合作、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过程”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对话、交流、沟通中,不仅初步获得了合理安排时间的经验,同时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二、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一个开放的过程,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会生成许多新的教学资源。及时开发利用动态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会使教学更加精彩。本节课我非常注意对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利用,如对“听音乐,看地球仪、擦花瓶需要多少时间”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延缓评价,使学生明白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道理。在联系实际畅谈经验中,一位学生提出了“边看电视边吃饭”的事例,其他学生发表了“边看电视边吃饭会影响胃的消化”,并由此引发出“边坐车边看书会影响视力”、“边上网边吸烟既不文明又伤身体”等意见,这说明学生不仅懂得了同一时间可以完成多件事情的道理,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初步获得了合理安排时间的经验,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他们的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态度都得到了发展。

三、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

卢梭曾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尔》中指出:你提出他能理解的问题,让他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是要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整堂活动课中,我把自己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起组织、引导作用上,充分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交流、辩别、评价,在互动中了解同一时间可以干多件事情,感受如何才是合理安排时间。整个活动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这一新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