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法制报6月1日讯 随着4名犯罪嫌疑人一审被判处死刑,亳州“1·27”血案基本尘埃落定,而本报记者在采写案件侦破的过程中,发现并一直关注11岁女孩马月(马花花)的智勇事迹,再度成为安徽人眼中的亮点——

泪看女孩久违的笑容

5月30日晚上22时,马月和自己的班主任温磊以及舅妈、舅舅,辗转乘车来到合肥。在宾馆一见面,一向寡言少语的马月就询问惨案发生后一直在医院照顾自己的女民警的电话,此话勾起一旁班主任温磊的伤感。

温磊告诉记者,马月当天和自己的舅舅、舅妈来到丹华学校,正值放学时候,马月很快就被同学围了起来,昔日同窗的欢娱再次回到孩子久违的笑脸。而准备前往车站来合肥的时候,孩子一个人坐在学校大门的台阶上,无论舅舅、舅妈怎样劝说,就是不肯离去,最后还是温老师的“老师和你一起去”让马月起身,在场的多位老师留下了泪水。

尽管家庭的悲剧已经过去4个多月,马月因为父母双双横遭不幸,不得已离开自己的校园,回到远在西宁的亲人身边,但对校园所有一切的留恋仍然盘踞在孩子的心头。马月的舅舅马成俊说,马月现在随自己生活,由于伤情仍需要恢复,暂时没有入学,准备在秋季重新走进校园。“孩子的荣誉,不管对她有什么意义,我们都要来。”朴实的话语给人难言的辛酸。

就在记者采访即将结束时,马月的舅母为马月洗脸、洗脚,即便在小小的房间内,舅妈片刻的离开视线,马月都要大声的呼喊,直到舅妈来到身边,当日家庭血腥凶残的一幕让孩子依旧心有余悸。

荣膺“江淮十佳少年”的称号,对马月委实是一个安慰,对社会、马月逝去的父母亦然。但今天我们应该更多去关注的是未来。希望孩子能够在新的环境中,恢复心灵和身体的创伤,走出过去,和她的同龄人一样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明天。

“江淮十佳少年”榜上有名

昨日下午,由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等10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省首届“江淮好少年”评选揭晓,我们一直关注的马月荣膺“江淮十佳少年”称号,并在其班主任温磊老师以及舅妈、舅舅的陪伴下来肥领奖。

此次评选对象为勤奋学习,知荣明耻,全面发展,并且在敬老、助残、互助、科普、环保、诚信、法制、自强、自理、自护等一个或多个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6至14岁的少年儿童。在“江淮好少年”评选基础上,评选产生“江淮十佳少年”。而马月自然是同龄人中自救自护的典型。2006年1月27日的傍晚,马月的家里突然闯进了3名歹徒,父母和兄弟瞬间遇害,而马月的头部受到严重的打击,脑组织外溢。但是11岁的马月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诈死逃生,报案求助,为警方破案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也赢得了自己的生命。

5月17日,评选活动的组委会召开第一次评审会,根据申报事迹材料情况,评审组分别从每类候选人中产生两名做为“江淮十佳少年”候选人。5月19日至23日,20名“江淮十佳少年”候选人事迹简介在有关媒体和网站公示,并在中安在线开辟专栏进行网上投票。截至投票截止日期,网上点击有效投票数共有1351972人次。5月24日,组委会召开第二次评审会,经认真评议,民主投票,评审组分别评选产生了首届“江淮十佳少年”、“江淮优秀少年”和“江淮好少年”。

四个月不曾离开的温情目光

2月16日,本报一版头条《11岁女孩书写惊世智勇传奇》,我们在血案的悲剧中发现了令人深感安慰的亮点,11岁女孩马月在家人罹难时英勇自救的事迹传遍江淮。

2月17日,《20天后智勇女孩正在康复》,记者走进马月所在的重病监护区,第一时间报道了孩子重伤后的病情及救治情况。

2月21日、22日,本报连续推出《智勇马月3000师生“偶像”》、《小英雄的智勇从何而来》两篇报道,详细报道了马月事迹在自己母校引起的极大震撼并成为师生学习的榜样,同时记者深入其所在的丹华小学,挖掘出英雄成长的校园环境,丹华小学的素质教育也引起社会的关注。

2月22日,淮南市实验中学初一年级的政治老师拿着本报走进教室,以马月的事迹教育学生,并在其所授课的5个班级连续展开讨论学习。

马月所在的学校在校长陈振海的主张下,收集本报,汇编成册,在全校学生中作为教材,谯城区教委对此举高度重视,拟作为全区中小学安全教育教材。

3月28日,《马月有了温暖归宿》,记者再赴亳州,为读者解答了马月的归宿问题,马月随亲人回了青海西宁,遗产分割、就学、监护令人宽慰。

5月,马月参选“江淮十佳少年”的消息,候选事迹材料,以本报报道为蓝本。

经过本报的报道,尤其是通过本报的网页,马月事迹引起社会极大的轰动,省内多家媒体以及网站纷纷予以关注,一些中央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也介入报道。(王新宇、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