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男生走进心理咨询室,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最后说了句:“班主任让我来和您沟通一下。”

我接着他的话,微笑着说:“不错,你还是能听班主任的建议,但是,不管怎样是你主动迈进心理咨询室的。”

男生打了个哈欠,精神确实不振。

“看来睡得不好,上课受影响了吗?”

他懒洋洋地回答:“上课趴桌上睡着了,班主任就让我过来了。”

“为什么睡觉呢?”

“听得无聊就睡了,但有趣的课我还是认真听的。”

“是因为听不懂才觉得无聊吗?”我的心里有了这样一种假设,便问他:“你现在的学习情况怎么样?”

“很不理想。”他神情十分黯淡。

“目前在班级里的排名情况如何?”

“我是实验班的,但从七年级起,一直是班级的倒数。”他很沮丧。“我感觉你为此感到难过,所以越听不懂越无聊是吗?”

他点点头。

“我们来打个比方,听得懂、有趣,认真听,100分;而听不懂、无聊,睡觉,0分,难道只有这两个最极端的结果吗?中间应该还有很多过程性的分值及其应有的表现吧。有时因为不听所以没听懂,与听了但仍觉得没听懂的心理感受是一样的吗?”

“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想想反正听不懂就想放弃,就注意力分散了,身不由己地想睡觉。我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打不起精神来。”

“人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功能,也就是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想要证明不是自己笨才听不懂,而是因为没认真听,所以才没听懂;想要证明不是自己不认真才不听课,而是因为课太无聊,所以听着听睡着了。这就是自我保护或者说自我逃避。”

他若有所思地沉默着。

这个男生叫小庄,八年级。从班主任处了解到,小庄沉迷网络,每天都晚睡,在家时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内,拒绝与家长交流。

有个认识上的误区务必要警惕,那就是随意给学生贴上“沉迷网络”的标签。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学生在网络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就是“沉迷网络”,其实不然。网络沉迷通常指的是过度使用网络而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例如,只愿在网络上跟人聊天,或是宁愿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也不愿完成学业和工作,甚至在没有网络的时候,就会焦躁不安、情绪失调,进而影响日常作息。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