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虽非大家,而其作品却是卓有可观。他是唐代前期诗坛“文词俊秀,名扬上京”的“吴中四士”(包括包融、张旭、张若虚)之一。为人旷达不羁,善谈笑,被人誉为“清淡风流”。后期自称“四明狂客”尤为放诞。他还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善长草书、隶书。其诗作今存二十首。其中写景、送别、咏物、抒情等篇章,多为情味隽永,脍炙人口的诗篇。

《咏柳》一诗就是以奇妙的想象,新颖的比喻,拟人化的手法,来描绘春柳生气蓬勃的葱茏景象的。同时还赞颂了春风那平等普济众生的美德。读后给人以美的感受。

我们知道,柳树的枝条柔韧,叶带狭长,轻盈苍翠,婀娜多姿,逗人喜爱。生命力强,无论是在沟旁、河边、堤上路边、宅院村边,到处都可见“翠柳如烟”、“含烟如雾”。古往今来,人们都比较喜爱它、关注它。尤其是我国的古代诗人和“柳”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骚人墨客特别关心柳、撰写柳、刻画柳,歌柳、咏柳、叹柳。有的出于喜爱之心,赞誉它;有的出于痛苦之心,埋怨它。同是柳树,在不同的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不同心情之下,柳树却遭到了不同的待遇。

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之八说:“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这是写春天的柳树多情又多义。又如唐.韦庄《台城》说:“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写柳树无情无义而遭到责怪。梁代简文帝萧纲是最喜欢咏柳的人。有《咏柳诗》、《绿柳诗》、《折杨柳诗》等七八首。在他笔下的柳,由于心情和感受的不同,有的是褒赞,有的是贬怨,形成景同情异的状况。如《和湘东王阳云楼檐柳诗》前四句说:“暖暖阳云台,春柳发新梅。柳枝无极软,春风随意来。”写出了柳树的生机勃勃,婀娜多姿,令人喜爱。《春日想上林诗》前四句:“春风本自奇,杨柳最相宜。柳条恒著地,杨花好上衣。”则更叫人津津乐道。而《咏柳诗》:“垂阴满上路,结草早知春。花絮时随鸟,风枝屡拂尘。欲散依依采,时要歌吹人。”则给人惜别哀怨之感。在《春日诗》里:“年还乐应满,春归思复生。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他把柳发和断肠相联系,显然是埋怨柳树。你柳树不发芽亲人也不会离去的。

咏柳、吟柳、歌柳、叹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上溯到先秦时代,《诗经》中就有关于“柳”的描写,如《小雅.采薇》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这是说他出征时,正是柳条迎风披拂的春天。东晋谢玄认为这几句是《诗经》中最佳的诗句。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也说:“依依尽杨柳之貌”是说写出了柳条柔软的能够随风飘扬的姿态,足见他对这段描写是推崇备至的。到了汉魏八代借柳咏怀诗篇出现**,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咏柳诗、词、赋。尤其是梁代的几位皇帝对咏柳颇感兴趣,他们写了不少的咏柳诗篇。枚乘首开以柳为题目的词赋《柳赋》,接下来王粲也有《柳赋》,汉乐府古辞有《折杨柳行》,陶渊明有《五柳先生传》。到了唐代诗人咏柳的举不胜举,打开《全唐诗》直接以“柳”为题的诗篇不下几十篇。仅李商隐以柳为题的诗篇就有十几首。纵观这些咏柳诗作,不外“爱柳”、“怨柳”两种,而以后者居多。不管是写“堤上柳”、“江边柳”、“路边柳”、“楼头柳”,大多是将柳与惜别相联系。这样,“折柳送行”就成了骚人墨客的主要书写内容,也成了唐人折柳送行的习俗。应当说,折柳送行不始于唐代而是汉代。据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赠柳送别。如在一些汉乐府民歌中就有明显的描写。在《横吹曲辞》中有《折杨柳歌辞》说:“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在《杂曲歌辞》中有《送别诗》说:“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到文人手里借柳咏离别情怀的诗篇就更多了。梁元帝萧绎《折杨柳》说:“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吴均《咏柳诗》说:“朝作离蝉宇,蔷成缩鸟园。不为君所爱,摧折当可言。”陈代岑之敬《折杨柳》说:“曲成攀折处,唯言怨别离。”李白的《忆春娥》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等等。这些诗篇以“折杨柳”为题,写朋友别离之苦,写情人出走之恨,写家人不得团聚之怨。而贺之章这首《咏柳》诗,却不蹈前人之辙,另辟蹊径,一改怨柳之情的哀痛之调,写出新的境界,爱柳颂春给人以轻松欢快之美感。下面我们欣赏这首诗。

第一句是写树。从字面意解,就是说,这柳树是用碧玉妆扮而成的。“碧”,翠绿色。“玉”,美者颜如玉。这是从颜色苍翠来写柳的姿色之美。这样解释似乎有点不大解渴。倒不如从拟人化的角度来分析,以物比人,蕴含深情。这是诗人将柳比喻成美人。写“柳”象美丽的姑娘那样美。南朝.宋《清尚曲辞.吴声歌曲》有《碧玉歌》三首,说:“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是柳树的枝叶将“碧玉小家女”打扮的更加美丽动人了。

第二句是写枝。“丝绦”是用丝编织的带子。这是写柔条垂拂的繁茂,写柳的风姿。柔长的枝条千枝万缕,春风吹拂,体态轻盈,宛如妙龄女子翩翩起舞。姿态非常动人。“万条垂下”的“绿丝绦”不正像碧玉小家女穿的百褶裙吗?我们可以想象这碧玉小家女的长裙外还有短式腰裙,裙子上还有许多的边花、角花、暗花,还有许多的佩带装饰物,既简洁又淡雅;而这衣料又多是那绸缎纱。她的服装给我们以轻盈、柔美、洒脱之感。

第三句是写叶。柳树叶带狭长,往往用来形容女人的眉毛,如“柳叶眉”。梁元帝萧绎的《树名诗》说:“柳叶生眉上,珠铛摇鬓垂”。古人多以“杨柳腰”“柳叶眉”来形容女子之美,非常传神。我们也可以看作是脸庞、眼睛、眉毛了。诗人因这美女太美了,大概也动了心,马上提出一个问题,“有一千般说不尽的风流的脸儿”,不知是“谁”给修出来的?这一画龙点睛之笔,蕴含着诗人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

第四句是写春风。回答第三句提出来的问题,是“二月春风”用剪刀剪出来的“细叶”。这又是拟人化的手法。“碧玉小家女”之所以这样漂亮,是“春风”这个慈母把她培育抚养出来的。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请注意,古人在咏柳时常常是和春风联在一起的。如梁简文帝的《春日想上林诗》:“春风本自奇,杨柳最相宜。”唐.苏廷《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舍烟”。毛泽东在《送瘟神》诗中更直接将春风和杨柳联在一起,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而人们在咏春风时,又往往是状春风多情。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诗说:“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新晴》诗说:“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这里将春风拟人化,会“拂人头面”、会“开门”、会“翻书”,而且还不是一般化的拟人化,是“物色带情”。它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已有情”,“旧相识”,真是多情倍至。而贺诗《咏柳》中的“二月春风”虽没“有情”“相识”之词,而它那又“裁”又“剪”的辛勤劳作和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精神,也足见其殷勤、爱惜之心了。“春风剪柳”这是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是移情于物,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无情的东西,看上去已变得有情了。真乃此时无情似有情。这首诗名为“咏柳”,实为“颂春”。“春”在这首诗里扮演了主要角色,是它剪裁了细叶,是它修整了垂条,是它妆扮了柳树,一句话是春给了大自然之美。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表现在意境优美方面。《咏柳》全篇四句纯用白描,不著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意境深邃、含蓄。它不仅写柳,而且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淑女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姿,非常逗人喜爱。诗人那欢快愉悦之情跃然纸上。清人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粗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贺诗可称得上“上乘”之作了。

其次,构思巧妙,逻辑性强。这首诗采用先远后近,先大后小,先概括后具体的办法,将柳树的风姿层层展开,逐步引申。我们如果用摄像机作分镜头处理的话,那映入人们眼帘的首先是一株苍翠、高大、完整的柳树,从色彩、形状上给我们一个总的轮廓;接下来将摄像机往前推进,这穿着万条丝绦的大半个身体都闪现出来了,最后给一个特写镜头,专门照脸庞、眼睛、眉毛,使树干、树枝、树叶层层递进。越看越清楚,越看越爱看。

除此之外,这里还写出了因果关系。之所以树茂、枝嫩、叶美,这是因为有二月春风的缘故。是“春”造就了柳树之美,是春给了诗人欣喜愉悦。

这首诗没有局限于具体环境来写,而是从更广阔的背景上来对春柳作生动具体描绘的,这就为驰骋想象、泼洒笔墨创造了条件。由于背景广阔,它就可以甩开膀子大写大抒了。这也是我们读后胸襟开阔、心血沸腾之关键所在。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