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有能力和和小伙伴一起玩了的时候,几个小朋友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如何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让宝宝们和平相处,而不再战火纷飞、硝烟四起,这是妈妈最关心的问题。

宝宝常常会为了争抢玩具抓咬对方,这些“小”状况层出不穷,弄得“伤痕累累”,真是让妈妈头疼不已。

很多妈妈也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宝宝刚上幼儿园,老师总是对着匆匆赶来的妈妈“告状”:“你的宝宝又抢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了……”

宝宝刚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别的妈妈就“投诉”了:“你的宝宝又打人了……”

宝宝在和同伴相处中,常常就会手脚并用:“抓”、“打”、“咬”是他们的常见小动作,其实,宝宝的这些小动作也是宝宝独特的社交语言呢!妈妈如果读懂了宝宝这些独特的社交语言,就能教给宝宝社交技巧,让宝宝不再扮演同伴冲突中的“肇事者”!

语言表达能力不成熟 用“手”和“牙”来帮忙

2岁以下的宝宝很难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小朋友之间缺乏沟通,非常容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

妈妈1:茗儿用“咬人”抢到玩具

我家的茗儿1岁半,最近他常常跟小朋友发生冲突,为争抢玩具抓咬对方,或者根本不需要理由。我都担心他和小朋友相处会成为“小霸王”。我还做过一个统计,茗儿在一周之内25次接触小朋友,真正发生冲突的只有8次。我这才放下心来,原来茗儿不是每次跟小朋友相处都发生冲突。

专家:帮助宝宝发现满足需要的其他方式

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不时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尤其是与同龄孩子交往机会增加时,攻击性行为爆发就更频繁了。这是孩子发育的必经阶段,当你帮助孩子发现满足需要的其他方式时,这些遭遇常常会变成重要的学习经验。

妈妈这时候可以把玩具拿开,让宝宝意识到,攻击并不能得到他想要的。同时,为了他不因失望而继续发起攻击,妈妈要给孩子提供其他玩具。

妈妈2:嘟嘟用“抓人”表示抗拒

我家的嘟嘟正在玩玩具,小朋友过来看他玩,嘟嘟以为对方想抢他的玩具,“啊!”地尖叫表示抗拒。对方愣住了,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他抓伤了脸。

专家:教给宝宝正确的表达方法

宝宝并不是故意选择使用武力争夺玩具,而只是一种本能的自卫或是生理特征。一旦他从这种行为中获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么他就可能把攻击别人和取得玩具联系起来。也就越来越喜欢用攻击的方式和人交流。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