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年轻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缺乏时间观念,导致生活节奏非常没有规律。的确,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对于他/她今后的生活、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年轻的家长常常忧虑孩子缺乏时间观念,他们的抱怨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长性,屁股坐不住。

2.一旦玩起某种喜欢的游戏,看喜欢的动画片时往往收不住,不肯停下来,以致耽误吃饭等正常的作息;而识字、算术等家长认为极其重要的环节,他们则表现出不屑的态度。

3.游戏、学习、起居的安排错位混乱,难以调整。

首先要澄清一点,即此处所谓的“时间观念”是一种泛指,主要涉及孩子行为层面习惯的养成和塑造,并不牵涉孩子对于“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获得与掌握。日月星辰,昼夜更替,乃至四季变换,时光历程的流淌,最后产生对于“时间”本身的觉察,这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天经地义,但事实上却并不是理所当然,生来具有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充满玄妙的过程。

关于长性

长性,或专注力维持的长短,看似与时间观念有联系,但本质上却是一个注意力保持的问题。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保持经历了一个由短变长逐步发展的过程。受制于神经系统发育的进程以及认知、自我控制的发展水平,学前期的孩子在从事某项活动时,注意力往往只能保持在15分钟以内。根据这一特点,现在的幼儿园一般都会把课和一项需要专注力的活动控制在15分钟之内。如果家长不了解儿童的注意发展特点,不切实际地将某单一的活动延长,那孩子“坐不住”当属正常。

窍门:尽量将某项活动安排在15分钟以内;如果必须超出这个时间段的话,不妨将活动的形式多样化。以看图书为例,在孩子看了将近15分钟之后,让他用故事的形式自己表述一下(也不宜超过15分钟),或换由家长讲故事。这么做的话,虽然包含了自己看,听父母讲,也有一定的互动环节,但都是围绕看书这个主题,无形之间,儿童的“长性”就被锻炼出来了。

关于节制

喜欢的游戏、动画片无限制的话可以一直看下去、玩下去。反之一些“正事”却做不长。这其中牵涉到两个重要的理念。其一,前运算阶段的儿童(3-6岁)的学习,在活动、操作层面会自然发生,效果甚至要比抽象地传授好很多;其二,儿童的注意力保持也是同他们的兴趣密切相关的。如果只是站在家长的立场,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地为孩子创设课程或其他学习活动的话,往往会适得其反,起到反面的效果。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