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充分感受到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帮助都是快乐的,从而知道生活中大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道理。

2、能够通过移情感受他人的困难,同情别人和关心别人。

3、初步掌握一些安慰人的技巧和请求帮助的方式,并有实际帮助人的行为。知道得到帮助要感谢别人。

教学重点:

受到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帮助都是快乐的,从而知道生活中大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道理。

教学准备:蒙眼睛的布条、橡皮圈、贴鼻子的头像、卡片、速成照相机、宣传报。

教学关键:组织游戏有序,教师能融入集体,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玩伴。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初步感悟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你们入学已经一个多学期了,学校里的生活开心吗?你们平时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2、生畅谈

3、引入游戏:今天,李老师想和小朋友们玩个游戏{出示贴鼻子的图像}

4、讲述游戏规则:参加游戏的小朋友要蒙上双眼,转几圈,自己走上前贴鼻子,别人不准提示。

5、指名学生参加游戏(全班哄堂大笑)

二、猜一猜,移情入境

1、谈话:小朋友,刚才大家玩得很开心,可是这里有个小女孩却很伤心。

2、出示一个小女孩在哭的画面,让学生受到情绪感染,大家一起猜猜:这个小女孩到底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呢?

3、小组自由讨论,允许多种猜想

4、各小组发表意见,随机讨论该怎么帮忙{怎么安慰、怎么做}

5、小组选择排演其中一个安慰女孩子的场面。(小朋友对小女孩伤心的原因有许多种猜测,现在她需要你们的帮助,请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猜测进行排演,每一小组选择一位小朋友来当这个小女孩,其余组员当小伙伴来安慰她、帮助她。比一比哪一组表演的最生动。)

6、指定一至两小组上来进行表演

7、换位体验:伤心的小女孩,听到刚才这番话,得到这么多的帮助,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三、游戏体验、互相帮助{游戏活动,亲身体验}

1、体验得到帮助后的成功。

(谈话:在生活中,小朋友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就拿刚才的贴鼻子游戏来说吧,他们都把鼻子给贴歪了,如果在游戏时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情况又会怎样呢?下面我们就来试试。)

[1]请原来贴鼻子游戏的小朋友上来,再次参加游戏

[2]宣布游戏规则:蒙上眼睛的小朋友可以请一位助手,助手可以用言语进行指导贴鼻子,不准用动作。看哪一组能贴得又快又准。

[3]生再次参加贴鼻子游戏

[4]让参加贴鼻子游戏的学生谈谈感受(问小助手:怎么帮助别人,看到你的同伴取得成功你的心情如何?问蒙上眼睛的学生:现在成功了,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结:不管你得到别人的帮助,还是帮助了别人,你都会很开心的。

3、游戏体验{互助}(小朋友现在一定也很想玩玩吧,好,那就让大家一起来玩个有趣的游戏吧。)

[1]宣布游戏规则:两位小朋友为一组,其中一人绑住双手,一人被蒙上眼睛,两人通过障碍物走到规定的地方拿到礼物(礼物是卡片,给每一小组准备好两张卡片,两张卡片为一份,并把卡片挂在线上,拉在教室的后面,保持一定的高度)

[2]小组讨论、分工

[3]做游戏

[4]谈感受{问蒙上眼睛的小朋友:你蒙上眼睛怎么能拿到拿到礼物,拿到礼物心情如何?问绑住双手的小朋友:你绑住了双手,怎么能拿到礼物呢?现在你拿到礼物心情如何?

[5]打开拿到的卡片,读一读(老师送给小朋友一张卡片,并送你们每人一句话,请打开卡片读一读这那句话,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向在座的老师请教)

[6]小结:你帮我,我帮你,我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所以你快乐了,我也快乐了。{出示课题}

[7]打开拿到的卡片,读一读{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向在座的老师请教

[8]指名学生读一读卡片

[9]生谈感受:在这个游戏中你最想感谢谁?

四、课堂总结、活动延伸

1、夸一夸:在班级里,在学习上,在生活中,小朋友一定遇到过许多困难,也得到过许多帮助,大家一定有许多要感谢的人,你可以选择你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谢意,可以唱一首歌、送一幅画、写几句感谢的话、朗诵一首诗等等。下面就请小朋友做好准备。

2、小组准备

3、展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谢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4、咱们班乐于助人的小朋友还真不少,下节课我们将开展“乐于助人之星”评选活动。只要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身边有许多乐于助人的小朋友。请小朋友们课后搜集一些有关的照片或图画。

5、总结。

教学后记:

《我帮你,你帮我》《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第三单元——在班级中的第二个主题,这个主题主要通过活动、模拟、体验等活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帮助都是快乐的,从而知道生活中大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道理。并通过移情感受他人的困难,同情和关心别人。初步掌握一些安慰人的技巧,还有实际帮助人的行为。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遇到困难需要帮助,从而感受到帮助别人,得到别人的帮助都是快乐。这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所在。这又是一堂思想味很浓的课,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另一套的现象,我想应该在学生的移情、体验、感悟上下点功夫,具体是这样体现的:

一、以儿童的生活为源泉,体现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只有来自儿童的真实生活的事情,儿童才会觉得它真实,因而愿意相信;来自儿童自己的生活,儿童才才觉得离自己很近,因而可亲;讲述的是平凡的事,儿童会觉得它要求不高,切合实际,因而可行。所以我们不能再搬出雷锋、赖宁,也不能再口口声声提什么传统美德,学生不会再相信这一套了。于是在选事例前,我先调查了一年级孩子的生活,从他们那儿了解到孩子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平时需要什么帮助。例如:孩子觉得上课才发现书没带时很需要别人的帮助,摔倒脚扭伤了会很伤心,迷路找不到妈妈会很着急。在别人学习上遇到难题该怎么帮助,孩子们还感到困惑。然后加工、整合、构成了教学中的事例,和学生探讨的问题。对于来自自己生活的事,学生兴趣很浓,通过讨论也实实在在帮学生解决了困惑,使教学更有实效性。

二、以儿童的天性为根本,体现活动化

传统思品课的最大弊病就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代替整个德育过程,学生似乎成了一个个美德袋,任由教师往里倒入美德。〈〈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儿童“做中学”来实现。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也是让学生通过“玩一玩”“猜一猜” “演一演”“评一评”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的体验、感悟,真正地感受到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帮助都是快乐的。而非单纯地讲解教科书,孩子们也主要通过实际地参与活动,逐步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道理。

三、以儿童的兴趣为主线,体现情境化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只有吸引他们的东西,才会去理会、才会去探讨,互相帮助、乐于助人,并不是一年级的孩子所感兴趣的问题,怎么才能吸引他们呢?于是我把整堂课的活动串成游玩互助乐园的情境,并塑造了互助爷爷这个孩子们都很喜欢的卡通形象,时不时的鼓励学生,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也正是孩子们游玩中,他们。道德认识在不断地生成,道德情感也不断升华。